常人不易成功,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缺乏这样的精神力和行动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知而知之。
——坤鹏论
文章插图
一、两种幸福观
总的来说,《高尔吉亚篇》是两种幸福观的碰撞:
——苏格拉底的灵魂幸福观;
——波卢斯和克利克勒的世俗幸福观。
其实,这两种幸福观从古至今一直碰撞不休。
而且,坤鹏论坚信,未来它们还会继续这样碰撞着。
因为人性不变!
苏格拉底所指的幸福更多地指向内在的层面。
前面讲过,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人的本质,只有让灵魂好,人才能实现生活的最终目的——幸福。
而正义能够给予灵魂健康和好,因此正义才是对灵魂真正的好。
那么,掌握正义的知识,行正义之事,便会让灵魂和谐、净化和宁静,变得好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得到真正的幸福。
波卢斯和卡利克勒所言的幸福则主要指向外在的层面,即世俗意义上的富贵荣华和声色犬马。
这种理解上的天壤之别,使得双方从一开始就站在了两个不同的层面上,讨论的问题貌似是同一个,殊不知,认知上不小的错位和鸿沟注定他们无法达成共识。
尽管苏格拉底在辩论中成功地引导对手走向灵魂的内在幸福。
但是,坤鹏论相信,后者一旦从辩证法的漩涡中摆脱出来,回到正常生活后,便会立刻恢复其原有的信念。
比如:卡利克勒尽管被苏格拉底的论证驳倒,却依然表示:“我不知道怎么回事,你说的好像是正确的,苏格拉底。但是我和许多人一样,感到还没有完全被你说服。”
而且,就像如今成功基本和财富画着等号一样,外在层面的幸福一直在世人心中根深蒂固。
即使通过论辩为内在幸福赢得口舌上的胜利,也难以让所有人心悦诚服,特别是年轻人。
有位名人说过:最浪费时间的事就是给年轻人讲经验,该走的弯路其实一米也少不了。
人就是这样,别人怎么说都没大用,讲一万句不如自己摔一跤,眼泪教你做人,后悔帮你成长,疼痛才是最好的老师。
两千多年前的苏格拉底或柏拉图同样也面临着一样的苦恼。
所以他最终也只能诉诸权威和信仰,甚至神话。
他先是说:“如果你听我的,那么你会跟着我来,生前死后都能获得幸福。”
接着他又以一个关于死后审判的神话来完成自己的论证,告诉人们:“所有这些在你看来可能都像是无知老妇的荒诞故事,你会藐视它。如果我们的探索能够在某个地方发现更好的、更真实的解释,那么藐视它可以说是不足为奇的。”
细想之下,这里面透露着很多很多的无奈。
纵观柏拉图的著作,我们可以将《高尔吉亚篇》视为《理想国》前奏,因为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主题都与正义和幸福相关;论辩的对象都包括智者在内;波卢斯与格劳孔的观点颇有相通之处;卡利克勒与色拉叙马霍斯的观点和表现极其神似……
而且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开始试图将灵魂幸福观和世俗幸福观融合起来。
在那篇对话录中,他这样讲道:
正义者不仅可以获得灵魂的和谐宁静,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只要愿意,就可以治理自己的国家,要跟谁结婚就可以跟谁结婚。”
而不正义者不仅灵魂混乱无序,而且还会遭受世俗的惩罚,“他们即使年轻时没有被人看破,但大多数到了人生的最后会被捉住受到嘲弄,他们的老年将遭到鞭笞,受到一切你正确地称之为野蛮的那些处罚,还有拷问、烙印。”
这简直就是典型的威逼利诱,发誓赌咒。
这样真的好吗?!
不得不承认,哲学与宗教,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而且,宗教就喜欢柏拉图这样的调调儿,后面欧洲历史和西方哲学史也充分证明了这点。
- 这群被公安工作“耽误”的灵魂画师
- 看多媒体互动展厅弘扬党建文化
- 希姆博尔斯卡
- 李白写下一首最孤独的诗,原来孤独不是寂寞,是灵魂深处的无奈
- 性能强悍的——鬼丸武士刀
- 带着“肉体”去探索,灵魂是要上当的,《老子》快乐不是享乐
- 陈建明用灵魂表情大意,将独特的色彩玩出新的高度
- 优雅格调的灵魂居所!
- 他是英国“灵魂画家”,跟画融为一体,所到之处全是画
- 鲁迅|孔乙己脱下长衫后,好似剥离了灵魂,那是作为封建文人最后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