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我是壮不是胖!从唐代审美,说说《十二时辰》背后的中国古代女权

大家好,我们的用智能引领快乐走进新的领域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唐代|我是壮不是胖!从唐代审美,说说《十二时辰》背后的中国古代女权
文章插图
 唐代|我是壮不是胖!从唐代审美,说说《十二时辰》背后的中国古代女权
文章插图
编者按:热剧《长安十二时辰》终于剧终收尾了。虽然也有认为其剧情崩了和烂尾的看法,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部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优秀古装剧。剧中有一个颇有意思的片段:元载为了熏香,召来了一帮女仆围起来当人肉屏风。这几位侍女体态丰盈,符合了一般大众对唐代女性的印象:即唐代女性都是“以胖为美”的,特别是盛唐时期,国力强盛,物质生活相对丰富,人就越吃越胖,最后胖成了主流审美。历史上真的如此吗?
 唐代|我是壮不是胖!从唐代审美,说说《十二时辰》背后的中国古代女权
文章插图
其实,说“唐代以胖为美”是个天大的误会,真正的唐朝对胖子并不友好。比方说著名诗人李商隐写过一本很蛋疼的书,叫《义山杂纂》,里面全是吐槽、毒舌、嘲讽的微段子,其中第二篇“不相称”条目下描述了若干作者自认为因反差太大而可笑的社会现象:“先生不甚识字,贫斥使人,穷波斯,不解饮弟子,瘦人相扑,社长乘凉轿,瘦杂职,病医人,老翁入娼家,屠家念经,肥大新妇。”新娘子长得太胖居然和老师不识字儿、老汉嫖妓等同起来,谁还能说唐代人都是以胖为美的?有读者老爷们可能会说:存世的各类唐代艺术品中所反映的女性形象都是很胖的那种啊?诚然,传世的唐代绘画和造像的确如此,不过其中有一类题材的可以帮助解释问题,那就是马球。
 唐代|我是壮不是胖!从唐代审美,说说《十二时辰》背后的中国古代女权
文章插图
唐代彩绘陶打马球女俑反映唐代女性参与马球运动的文物遗存比较常见,而马球这种运动,不仅对骑术要求很高,击球的动作也需要臂力、腕力和准头,稍有古战常识都不难看出其中的军事训练意味。这一点唐人自己也是非常清楚的,韩愈曾直接描述马球是“此诚习战非为剧”。而唐代女性,如果只是单纯肥胖,是无法广泛参与这项运动。追求壮实的体格和尚武的精神,恐怕才是唐代女性的真实风貌。只不过中国古代的艺术作品并不过分追求人物的肌肉美感,使得千载之后的我们难以区分肥胖和强壮,产生了误会。
 唐代|我是壮不是胖!从唐代审美,说说《十二时辰》背后的中国古代女权
文章插图
王可伟先生作品《唐风 打马球》众所周知,李唐王朝的建立者出身于北朝关陇军事贵族,先祖李虎是八柱国之一,乃是李唐贵族以尚武为荣耀的源头。若从客观原因分析,因南北朝长期酷烈战争,高欢那种“汉人生产,鲜卑人打仗”的理想状态破产,不分胡汉、全民尚武逐渐成为主流;发展到最后不仅种族不重要,连性别也不重要了。花木兰的传奇诞生在这一时期,想来也是历史的必然。也就是说,唐代对女性的审美需求,本质上是延续了北朝后期开始的,对女性在军事领域积极作为的肯定和期待。
 唐代|我是壮不是胖!从唐代审美,说说《十二时辰》背后的中国古代女权
文章插图
审美作为一种主观心理活动,往往折射出的是时代背景下统治阶层的需求和情趣。在唐代,一名经常打马球的女性,必然给人以贵族家庭出身的印象;而如今健身爱好者所追求的“穿衣显瘦、脱衣有肉”,需要要有大量空闲时间和精力以及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才能做到,同样对经济能力和教育背景要求较高。两者时代不同、表象有异,但本质是一样的。
 唐代|我是壮不是胖!从唐代审美,说说《十二时辰》背后的中国古代女权
文章插图
脱衣有肉指的是肌肉,尤其是腹肌。此外,女性若拥有壮实的体格,也容易被认为是生育能力良好的保障。古代医疗水平有限,儿童夭折率很高,具体数据虽无法统计,但唐诗中屡见不鲜:杜甫《忆幼子》、白居易《哭崔儿》、皮日休《伤小女》……唐人苦于夭折现象,可能会本能的觉得,母亲若健壮则产下的婴儿也会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