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自己的发小竟成了顶头上司,王羲之一气之下辞官归隐、终身不仕( 二 )


后来,王述被提拔做了州郡长官,其清廉程度竟然没有人比得上,得到的朝廷赏赐都分送给了亲戚朋友,他还善于扶贫助困,由此声望卓著。原来不理解他的人,也对他重新发出了肯定的评价。
王述不仅是会做人,治理地方也是一把好手,他出任临海太守、建威将军、会稽内史期间,“理政严肃公正,终日清静无事”,民风淳厚,四境安宁,百姓交口称赞,朝廷也看在眼里,王述的仕途自然青云直上。
王羲之|自己的发小竟成了顶头上司,王羲之一气之下辞官归隐、终身不仕】对了,王羲之不就是会稽内史吗?他们职务怎么重合了呢?
原来,王羲之原本是要去朝廷担任吏部尚书的,职务在王述之上,但由于王羲之拒绝赴任,恰好王述的母亲去世了,要回去“丁母忧”回家服孝一段时间,故朝廷把王羲之任命为会稽内史。
王述的家就安在了会稽郡,按照当时礼节和发小情谊,王羲之理应去参拜祭奠一下,对于丧母的王述表示慰问。
但王羲之只是到了王述的家门口,打了声招呼就离开了,连大门都没进。这属于严重的失礼了。
当时的王述其声望已经接近王羲之。服丧期间王述不能离家,每天听到清晨的角声,就起来洒扫庭除,等待王羲之来找他叙话。
结果,在这几年里王羲之一次也没来,可见完全没把他放在眼里。
从此也让王述对王羲之有了看法,“情好不协”了。
王羲之却还依然沉浸在对王述的藐视中,他公开声称:“凭王述那点才能,也许可以当个尚书,退休的时候再安排当个仆射(虚职)。”
让他没想到的是,在朝廷心目中,王述的综合实力已经在他之上。当王述结束服孝,朝廷竟然直接任命他为扬州刺史!
也许读者会疑惑,扬州刺史官位难道很大吗?有那么了不起?
扬州刺史这个官在东晋确实太大了,从权力、财赋、版图和地理位置来说,都是所有刺史里最大的一个,一般都是宰相级别的人物担任的。比如王敦、比如刘裕。
后来的刘裕在篡位之前,在刘穆之的建议下拼死也要夺下扬州刺史这个职位,就是这个缘故。
更要命的是,王羲之作为会稽郡的官员,还是扬州刺史的下属官员。
当年籍籍无名的“阿呆”,通过多年的厚积薄发,竟然爬到名满天下的王羲之头上去了!
这就是现实版的“龟兔赛跑”,王述多年沉稳干练的施政风格,已经超过了惯于游山玩水、平时专注于搞艺术写写毛笔字的王羲之。
这让王羲之感到了莫大的羞辱!
 王羲之|自己的发小竟成了顶头上司,王羲之一气之下辞官归隐、终身不仕
文章插图
他甚至把无名火发到了孩子们身上,说“你们这几个不肖子啊,比不上王述家的王坦之那么优秀(后来和谢安齐名),我这个老爹地位也跟着下降了呀!”
王羲之还想挣扎一下,立即上书朝廷,请求把自己所在会稽郡从扬州刺史部划出去,并入越州,天真地以为这样可以不用位居王述人下了。
这种无理的要求自然得不到朝廷允可,“大为时贤所笑”。
王羲之碰了一鼻子灰。
这个时候顶头上司王述又来找麻烦了,他派出一波又一波的巡视组、检查组、督导组,专门来挑王羲之施政的各种毛病,把王羲之经常搞得穷于应对、灰头土脸的。
王羲之这下给彻底搞崩溃了。
经过沉痛而慎重的考虑,王羲之有了辞官的决定,“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以生病为名义告老还乡了,其实他才四十多岁,相当年轻的。
不仅如此,王羲之还在父母坟前发了个毒誓,说自己早年虽然受到了长辈们的良好教育和深厚期盼,但做官并没有取得什么成绩,“进无忠孝之节,退违推贤之义”,此次辞官以后,不会再出仕,“止足之分,定之于今”。如果自己心痒痒还要去当什么官,那么“天地所不覆载,名教所不得容”!
这誓词可够毒的,把天地和名教都拿来作证自己不愿做官了,完全没考虑名教的孔子是鼓励读书人出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