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何做到老谱与各支新谱的无缝对接,就成了各支颇费思量的问题。像孙大庄、孙桥两支,之前的家谱都是把始祖称作明南公和明北公的,显然都是虚名,现在根据手抄件应该改为宪曾公和宪贡公,而且这两位也不是洪武年间从山西迁来的始祖,也只能算是本支系的始祖。要说整个沛县孙氏从山西迁来的始祖,就还要上数11代,居贤公才是始迁祖。经过大家反复考证、反复推断,认为这是有根有据、合情合理的,于是这个世系被确定了下来。当然,个别支系也出现了一些不同声音,一是对手抄本的质疑,二是改变长期形成的认识一时难以接受,三是个别支系应该列在哪位先人的系下产生了不同意见,这些不同声音对修谱产生了一些影响,但从总体上说,大局基本上还是稳定统一的。
孙氏族谱的第五次续修。
耿孟庄老谱的发现,大大加深了沛县孙氏族人之间的亲情,也促进了孙氏族谱的续修,所以还不到20年的期限,大家就开始着手第五修的工作。特别是一些族人不辞劳苦,积极主动赴外地继续进一步寻根探祖、寻亲睦族。除到周边的丰县、铜山、萧县、鱼台、微山县之外,还到安徽、河南、山东的郓城、鄄城、东平等地,更有山西的始祖迁出地平遥县(即平远县)。这本来是一件大好事,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人们的眼界开阔了,面临的问题也增多了,因而一些不同认识、不同观点也产生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远始祖和堂号问题。
2000年前后,沛县寻亲团到了山东鄄城孙老家,发现这里的孙氏宗亲活动搞得很热烈,他们借助孙武、孙膑、孙权等历史名人,使活动几乎影响到全国各地。于是有人提议把沛县的始祖也接续到鄄城的乐安孙氏家谱中。这样,第一个矛盾就产生了:沛县的孙氏到底是姬姓孙还是妫姓孙?姬姓孙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周文王的儿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的孙子武仲以祖父的名字为姓。妫姓孙,周武王封妫满于陈,陈厉公之子陈完改陈氏为田氏,田书伐莒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这是孙姓两个完全不同的本源。鄄城的孙姓自认为来源于妫姓,沛县孙姓大多数人自认为来源于姬姓,如果把沛县的孙姓连接到鄄城之下,就改变了姓氏的来源。
不同意与鄄城联谱的依据还有:
1,老辈人传下来就说是姬姓孙;
2,沛县县志上也明写着“县内孙氏为孙仲后裔”;
3,南支1924年的老谱上也明写着“孙氏肇自周文八子康叔……至惠武公惠孙……”第二个矛盾是堂号问题。鄄城孙氏的堂号是“富春堂”,因而沛县孙氏与之联谱,自然也应该是“富春堂”。
这更让许多孙氏族人不能接受:
1,老辈人传下来的堂号就是“映雪堂”;
2,孙桥清朝时期的墓碑上就有映雪堂的记载;
3,耿孟庄保存的文彩公读过的《诗经》封面上工工整整地写着“映雪堂”三个大字。
其实,鄄城人也把“映雪堂”作为妫姓孙的堂号之一,因为他们也把孙康列入了谱系。这样,两个自认为来源不同的孙姓里都有孙康,问题就更加复杂了。这就涉及历史资料和对历史资料的考证问题。事实上,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充足的历史资料,有的也是残缺不全,甚至互相矛盾,只能等待专家根据现有资料的推断或者等待新资料的发现了。
由于这些矛盾或者说不同观点的产生,沛县孙氏本来打算大联谱的计划就只能搁浅了。于是,2007年各支独自修谱,南支孙大庄、孙桥、孙洼为一部,孙庄、孙庙、孙范庄、孙路口为一部,北支耿孟庄、侯楼等为一部,孙井为一部。其中前三部都是坚持“姬姓孙”、“映雪堂”,不与鄄城接续的,只有孙井改为“妫姓孙”、“富春堂”,并与鄄城乐安孙氏连接到了一起。而这一次的续修大家都称作“五修”。
文章插图
沛县六修统谱已经启动。
来源:百家号作者
- 月陂亭:石壁上的石刻家谱
- 秦桧张缙彦洪承畴的“后人”很荒唐:搞错了祖先的朝代官衔和家谱
- 旧时的小家谱是什么,应该从哪辈写,有什么讲究?
- 家|兵家之祖威震华夏——孙氏起源
- 非常家谱,盛世重收
- 家谱|名门修谱:家谱是时候“更新”了!
- 区别|家谱、族谱、宗谱到底有什么区别?别用错了!
- 来历|你知道你的姓氏的来历、和你的字辈吗?你家还有家谱吗?
- 得知|1984年包玉刚回乡看《包氏家谱》得知:他是包拯的29代嫡孙
- 起名|二十年前,红极一时的“家谱起名”,现在却不时兴了,咋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