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家谱|孙氏家谱:沛县孙氏家族迎风破浪修家谱( 二 )


修家谱|孙氏家谱:沛县孙氏家族迎风破浪修家谱
 修家谱|孙氏家谱:沛县孙氏家族迎风破浪修家谱
文章插图
孙氏族谱的第二次撰修
沛县孙氏族谱的第二次撰修,起始于清朝光绪元年,这也有当时手写的几篇序言可作证据。这几篇序言分别为雨田、书田和知信所写,其中知信一开篇就写道:“自大清光绪皇上元年之时,有德元、德明、志端、雨田、书田会同修谱之事,言曰分五大支:鱼、沛、铜、丰、济。”时间和人物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从族谱上查对这几位参与的人物可知,这次“会同”,南支和北支的代表都有,几乎涉及沛县全境。从所说的“五大支”来看,准备联络的范围已经超出沛县地区,可见策划者的勃勃雄心。但由于种种原因,结果“只将追忆先人名讳立于谱端,形成初稿”,未能完善。直至民国九年(1920),修谱工作再次启动,有不少于10个村庄的代表几十人齐聚在孙井村东大院客厅共商修谱事宜,还是因为困难较多,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只能约定各片自行创修。而后来的事实是,除孙大庄、孙桥两支共同完成了上文说到的《彭城孙氏族谱》外,其他各支都没有完成。对北支而言,这段漫长的并没有成功的修谱过程,也称作“二修”。
按照族人的约定,孙氏族谱应该每20年续修一次,“民国三十六年”(1947),以孙大庄、孙桥为中心的南支开始了“二修”。由于有了一修的经验和基础,再加上大家的一致努力,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谱稿,但正要拿去徐州付印时,一位重要的主持人因积劳成疾突然去世,这对大家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所以,刊印之事也就拖延下来了,但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一拖就是十几年。
 修家谱|孙氏家谱:沛县孙氏家族迎风破浪修家谱
文章插图
孙氏族谱的第三次续修。
1962年,对沛县孙氏的修谱活动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年份。虽然政治和经济环境对修谱都很不利,但社会稳定了十几年,人们之间的信息联系日渐发达,孙氏族人修谱的呼声日益高涨,从而促成了这次修谱的成功。
这次修谱有几个特点:
1,沛县孙氏南北支意见高度统一,进一步明确始祖的来历:“于明洪武年间,由晋省洪洞县迁来,叔伯兄弟十八人……同来彭北者乃兄弟四人,明南公居孙大庄,孙南公居孙瓦屋,明北公居孙桥,孙北公居孙井,此苏省孙氏开宗之始。”
2,南北支同时发动,南二支设局耿庄村,北二支设局孙范庄村。虽然全县没有合并为一部族谱,但由孙克荣写了各支谱公用的《孙氏南北四支联谱序》,介绍了这次修谱的主要情况。
3,南北各支公议出排行用字20个,列入各支新谱之首。从1962年至今50多年中,南北各支新出生的人大多数确实是按照这个排行用字起名的。
4,由于这次的谱稿都经过了几十年的准备,大家把以前的底稿请出来,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修改,编写起来比较顺利,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
5,由于全县各支意见的空前统一,这次修谱被大家一致称作“三修”。
 修家谱|孙氏家谱:沛县孙氏家族迎风破浪修家谱
文章插图
孙氏族谱的第四次续修。
1990年,时间又越过了近30年,世易时移,沧桑巨变,社会的政治气氛和经济能力为沛县孙氏的第四次修谱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于是南北支主持人来回奔走,多方联络,确定了统一指导思想、各自续修的方针。
正值南支谱稿就要完成之际,出现了一件对沛县孙氏续谱有着重大而深远影响的事情,这就是前文已经说到的在耿孟庄村发现了部分老谱的手抄件。这个手抄件虽然不能反映老谱的全貌,但其中隐含的信息却澄清了沛县孙氏始祖这样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长久以来,由于资料的匮乏,对于始祖的认定,只能靠老辈人的传说,有了这个手抄件,问题就清楚了。原来,沛县孙氏始祖弟兄5人,从山西平遥县迁出时,老大居贤公来到沛县西北35里的孙井安家,老二居圣公迁往山东欢上,老三居正公迁往山东鱼台,老四居中公迁往汴梁,老五居考公仍在山西老家没有迁出。这样,老大居贤公就是沛县孙氏的始祖。由于兵荒马乱、水灾频仍,居贤公的后人大多又迁居外地,直至11世的继怀公,他的5个儿子分居沛县各地,老大宪鸿居住孙井、老二宪鲁居住孙河、老三宪曾居住孙大庄、老四宪贡居住孙桥、老五宪闵居住孙庄,这就是沛县孙氏各支系的由来和基本脉络,这和原来所认识的格局基本相同,这就更加深了沛县地区孙氏同属一脉的认识,更加深了孙氏族人的密切关系。于是沛县境内境外近20个村庄的代表近50人齐聚南支的韩庄村,认真查证,确认了老谱的世系,对排行用字在上一次确定的20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0字。南支随即也将老谱手抄件的内容编进了将要付印的谱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