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讲述明末明军作战的影片中,会出现明军火器营人手一把三眼铳的画面,三眼铳有三个眼,看上去要比单管的火枪强大不少,成为了明军标配,当仁不让成为大明帝国火器代表。很多人想象中,整齐列队的火器营枪手们三排发射三眼铳,强大的火力下,敌军在远处就被射得人仰马翻,事实是否如此呢?很遗憾告诉你,其实并不是,三眼铳只是一款落后的火门枪,其精度和杀伤力难言优秀,但它还是成为了明军的制式装备,这当然是有原因的。
文章插图
三眼铳的形制三眼铳的材料有熟铁也有精铁,三根铳管单独制造,造好后用铁箍固定到一起,用一根木棍在上面呈品字形挖出三道凹槽作为铳柄,三个铳管呈品字形排列,根本上还是一种火门枪。三眼铳并非只有一种规格,经过明朝刘天和、赵士祯、戚继光、熊廷弼等先后加以改良,至少有一尺、四尺四寸、五尺五寸等几种规格,分别配给骑兵与步兵使用。拿一尺版本的三眼铳来举例,管长一尺,约为32厘米,其每管用火药3钱,约为11.2克,所用铅子重量与火药同,也是3钱,约11.2克,弹药比为1:1。而骑兵所用四尺四寸的版本,铳管长度就达到了1尺3寸,用于骑兵作战似乎并不方便,具体原因下文会讲到。【 明军|明军的制式火器三眼铳, 到底是古代机关枪还是只能听个响!】
文章插图
三眼铳的威力三眼铳并不是很精准的火器,它的最佳射程是在三十步到四十步左右,在三十步内,其威力能破甲,在五十步外,能杀伤无甲或轻甲敌人,超过一百步,就失去了杀伤力。明朝的一步是一点二米,对比现在的手枪,有效射程大部分是五十米左右,但在实战中基本上被用于二十米内交战,超过二十米,手枪的射击精度即很难控制,威力自然也就谈不上了。(鸟雀遇于三十步内者,羽肉皆粉碎,五十步外方有完形,若百步则铳力竭矣。)这个杀伤力,是说的短管三眼铳,长管的版本装药量和铅子都有增加,理论上说威力应该更大,小院没有找到这方面的资料,不敢妄下结论,不过根据明朝的铸造工艺来推算,就算有增加,估计也大不了多少。早期火器无甚精准度可言,特别是马上的骑兵在运动中发射更加难以命中,为了弥补精准度问题,很多明军官兵尤其是骑兵将三眼铳发射的弹丸改为散弹“每铳著铅子二、三个”,并且设置三眼同时击发,这样总计有六到九颗铅子同时发射出去,在牺牲续航力的情况下提高了命中率。如果是步兵原地发射,可以选择不将引线合并,做到连发。
文章插图
三眼铳在战场上的具体表现,可以参考日军记载万历朝鲜战争的描述:《德川家康·乾坤梦》:明军在近身战中使用的是一种拥有着惊人威力的被称作子母炮的火枪。对于子母炮,参加碧蹄馆战役的武士们是如此描述的:“共有三个枪口。三个枪筒相连。可自由选择发射一次或三次。”骑马的武士手拿长柄火枪。柄长六尺有余,带有长约一尺的枪身,其上插有刀刃,故枪身分为两部分,一旦靠近武士就会开枪。上文中提到的子母炮,就是日军对于三眼铳的称呼。三眼铳的应用如今三眼铳可以说是大名鼎鼎,成为明朝火器的代表,不过实际上,直到万历中期以前,三眼铳并非明军主要制式装备,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性火器装备在明军火器营中,作为快枪、神机枪等单管铳的辅助。尤其是战事最为频繁的辽东边军中,开始对火器一直是不屑一顾的,讲究的是硬弓硬马的骑射功夫,直到万历中后期女真崛起后,火器才逐渐被辽东边军接受。《明神宗实录》:“兵、工二部议:以库贮盔甲并铜铁大小佛郎机、大将军、虎蹲炮、三眼枪、鸟铳、火箭等项,委官挑选演试,解赴辽左。《明熹宗宝训》:“谕督师辅臣孙承宗:佛朗机二十副,内提炮八十个、三眼铁铳五百杆。”《明熹宗实录》:“圣谕:……简得军前灭虏应用神器等件钱粮:头号发熕三位,二号九位,九边神炮二百位,虎蹲神炮二百位,头号佛即机一百位,二号佛郎机一百位,铁涌珠炮一百杆,铁连珠炮一百杆,铁三眼铳一千杆,各随用什物全火药二万斤。”《崇祯长编》崇祯二年十月:“大同巡抚张宗衡疏言:臣请鸟铳五千杆,又臣新造三眼枪五千杆。”从以上记载,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从万历到崇祯,三眼铳的装备数量越来越多,到最后取代了单管铳,成为主要火器,这使得三眼铳成为明军火器部队的制式装备。
- 新书上架|“阿根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用《喷火器》表达对拉美社会的神奇预言
- 辽宋夏金|宋朝发明了那么多火器,为什么没有依靠装备代差扭转战争局面?
- 明朝|1495年11月,明军在严寒中千里奔袭,击败吐鲁番,攻占哈密
- 云研讨|军事体制与王朝运行④:火器时代的护甲与战车
- 明朝长城沿线,环境极其残酷,百姓既被胡人劫掠,还遭明军虐杀
- 清朝|清朝最著名的火器制造专家,因为能力太强遭一洋人嫉妒,被康熙流放
- 元朝|元朝历史上不愿提起的一页:妃嫔、公主尽被明军俘虏
- 明朝|土木堡之变瓦剌大败明军,但为何事后瓦剌却迅速四分五裂?
- 明军|明军数量庞大,为何战斗力却那么差
- 文化底蕴|深衣除了是汉服的一种制式还是什么呢?本文带你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