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第四届成都国际诗歌周丨中外诗人深度思考:疫情后时代,诗歌何为?


封面新闻采访人员 张杰
从12月8日到12月10日,由四川省作协、四川省文联、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等支持,成都市文联、成都市文广旅局等主办,成都市文联《草堂》诗刊社等承办的2020·第四届成都国际诗歌周,在成都成功举行。出于防控疫情的需要,取消了采风活动。诗人们更加安静了,就“我们共同的星球 见证诗歌的温暖和力量”和“成渝诗歌沙龙”为主题,在酒店展开研讨和交流。关于疫情后时代,诗歌何为?以及川渝诗歌未来的发展,诗人们分享了各自对人类命运、诗歌未来、地域文化的深层思考。
10日下午,诗人们还移师杜甫草堂,继续他们在成都的诗意之旅。在“世界同吟一首诗”——第四届成都国际诗歌周朗诵会上,以朗诵的方式,表达他们对伟大诗人杜甫的敬意。人类不能完全预知灾难,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诗意也给生活带来了光亮和温暖。诗人们用头脑风暴的方式,用在场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成都的热爱和信任,对诗歌的热爱,对时代的责任感。
 深度|第四届成都国际诗歌周丨中外诗人深度思考:疫情后时代,诗歌何为?
文章插图
疫情后时代,我们该如何更深思考我们的存在?诗人应当如何进行书写?要以怎么样的意识才能写出不愧于时代的作品?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诗人吉狄马加,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成都市文联主席、诗人梁平,鲁奖获得者、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诗人阎安,《中国艺术报》总编辑、诗人康伟,安徽省作协秘书长、《诗歌月刊》主编、诗人李云,《诗潮》主编、诗人刘川,《上海文学》副社长、诗人张予佳,《花城》编辑安然,邰筐、木布木泰、施施然、包苞,以及俄罗斯诗人鲁登科·瓦列里、伊琳娜·丘特诺娃、哥伦比亚诗人李戈,美国诗人小易,斯洛伐克诗人马里昂·马霍等人,在本届诗歌周上,都各自分享他们对疫情后的世界和诗歌何为的深度思考。
 深度|第四届成都国际诗歌周丨中外诗人深度思考:疫情后时代,诗歌何为?
文章插图
疫情将全球化对汉语修辞表意功能的冲击放到最大
肆虐全球并还在蔓延的新冠病毒已经从整体上改变了世界。病毒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生活在这个地球不同地域的人们都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巨大的变化。在吉狄马加看来,“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并不亚于上一个世纪至今所爆发过的两次世界大战,这场疫情所带来的国家间的关系、地缘政治的关系、不同族群的关系、不同价值体系的关系、不同经济体的关系,实际上都已经被深刻的重塑。而诗人不能在此严峻的时刻缺席!”梁平说,一个诗人能对人类情感,公共事件愿意表达,有表达情感的冲动。这非常值得尊重,因为诗人有表达的权利和责任。但他也提醒,“不要写得花枝招展,因为那是极其不合宜,跟事件不匹配的。”
 深度|第四届成都国际诗歌周丨中外诗人深度思考:疫情后时代,诗歌何为?
文章插图
阎安直言在这样的一个非常时期,坐下来讨论诗歌,意义是非常深远的。“新冠疫情证明了人类无论民族、国家、信仰多么不同,归根到底都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人们应该像伤痛自己一样,为人类的伤痛而悲哀。”在阎安看来,疫情的突发,将全球化对汉语修辞表意功能的冲击放到了最大,疫情成为一场深刻的革命,“包括对人的一切,人的最本质属性的,语言属性的,这样一场革命。”
面对全人类的共同的灾难时,诗人要有全球意识
深度|第四届成都国际诗歌周丨中外诗人深度思考:疫情后时代,诗歌何为?】疫情以来,身为《诗歌》杂志编辑的李云,接触了大量书写疫情的诗歌作品,其中不乏精品,但也存在大量泥沙俱下的作品。他从编辑角度,建议诗人对疫情的写作要力求逼近真实、道出真言、抒发真情。唯有坚持“真”的根本立场,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诗人要有超敏感意识,对稍纵即逝的过程进行敏锐的捕捉,从生活中捕捉诗意。同时,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场全球流行病,只聚焦一个点写不出来好的东西,面对全人类的共同的灾难时,诗人要有全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