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新书尝鲜|《梁衡的21堂作文课》:横看成岭侧成峰 文章要有新角度

文/梁衡
苏东坡有一首写庐山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从远处看是一座山峰,尖尖的。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的时候,它就不是尖尖的,而是长长的一条线,横看成岭了。这首诗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讲了一个道理,一个事物你从不同角度看,会呈现出不同的面目。
写作也是这样。有的文章为什么不好看,就是因为没有找到一个好的角度,总是在重复,原地踏步,自己还不知道。全国每年出版的小说、散文集、诗歌不计其数,读者都懒得看。什么原因呢?就是作者老在重复,今天写了一篇游记,明天换了个地方又写一篇游记,今天写山,明天还是山,总是一个面孔。突不破,不出新。
我曾经因此写了一篇短文,《砍的不如旋得圆》。如果你拿一块木头,想把它砍成圆球,一刀一刀地砍下去,肯定会越来越圆。但是你再怎么砍,也不如在车床上几秒钟“唰”的旋一下圆,为什么呢?因为你那个是手工砍的,他是机器旋的。文章也是这样,你总是用同一种素材、同一种手法,等于是在不停地砍。写文章最怕原地踏步式的重复。
要注意两个情况,一是尽量不要和别人重复,别人写过的题材、角度、立意等等,就不要再写了。再一个是不要和自己重复,自己写过的同样题材、立意、角度,等等,也不要再用了。只有克服这两个重复,才能写出最好的东西,我曾有一首谈写作的诗,专讲这个道理:
文章从来无中求,耻踩前人脚印走。
文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
但是有同学可能会问,怎样才能出新呢?最好当然是选新题材,写过去没人写过的。如果遇到了旧题材,我们就换一个新角度。世界石油大会有一年开会,会议的邀请函上有一段话,我觉得对我们写文章很有参考价值。
我们曾经无数次地在新地方用老方法发现了石油,也曾在老地方用新方法发现了石油。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在老地方用老方法发现过石油。
我们写文章也是一样,你不可能用老的题材、老的方法写出一篇新文章。
下面,我用自己的文章举例,来说明怎么换一个角度让文章更新鲜。我写过一篇文章,名叫《夏感》,为什么它会被选入语文课本?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这是一个别人很少写的题材。在写四季的散文中,写春天的最多,写秋天的次多,写冬天的也有,但是写夏天的却很少,几乎没有。因为大家写得少,你写了,当然就很容易选上。我们来看一下其中的句子。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经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这种描写过去很少见到,我在文章里也说:“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而我却要大声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别人不写你写,这就是新意。
还有一种情况,旧题材、旧内容,怎么能够出新呢?有一年我和几个作家应邀去江西宜春的明月山采风,主人很想让我们写一些文章,但是看了两天,也没找到感觉。最后很多人都走了,只剩下少数几个人,第三天大家说咱们干脆不坐车了,边爬山边看。回来后我写成了一篇很短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大家都觉得有新意,文章里写到了竹子,这也不奇,奇的是很少人知道竹子还分公、母。
路沿峭壁而修,左山右河。山几不见土石,全为翠竹所盖;河却无岸无边难见其貌,其实就是两山间一谷。谷随山的走势成“之”字形,忽左忽右,渐行渐高。谷间只有四样东西:竹、树、石、水。水流漱石,雪浪横飞,竹木相杂,堆绿染红,好一幅深山秋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