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一部故宫史,折射的是一部明清文化史。
建筑、器物、服饰、绘画、书法、典籍等无不是当时社会的巅峰,是铭刻华夏历史进程的“活档案”。
近年来,关于故宫的书籍、节目、文创品不断推陈出新,引发一次又一次关于传统文化的热潮。
但在这些耳所能闻,目所能及的典藏中,有一类档案,里面的记载与每个人的日常息息相关,常常出现在影视剧中,满足着大家对宫廷生活的想象,却鲜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便是关于宫廷美食的记载。
文章插图
其实当年故宫研究院成立时,对故宫的研究分两个板块:一种是文物研究,一种是皇帝当年使用的生活用品研究。
两大板块常常“打架”,而刚开始社会更重视对于文物艺术品的研究和修缮,对于皇室衣食住行的历史价值认识略有不足。
但偏有一个人,在故宫工作40余年,致力于研究宫廷生活和衣食住行,将自己关于宫廷生活的所录所闻记载下来,并与大厨顾玉亮合作复刻宫廷美食,力求将这份“味道”留下。
于是有了这部《故宫宴》。文字作者是苑洪琪教授。
文章插图
苑教授摘录的手稿
为了研究饮食与文化,苑教授博览史料,其中看得最多的是《御茶膳房》和《内务府遗产》,其中的《膳底档》,详细的记录皇帝每日膳单、用料、摆设、餐具等。
早些年故宫的档案整理不全,苑教授采用手抄的方式,从1978年到2002年,用了24年记录了大量的档案资料。
从这些手抄档案中苑教授发现了清代宫廷饮食逐渐精致化的过程,还发现了大量古方食谱。
这些积累了24年的珍贵手抄资料便成了《故宫宴》的底本。
文章插图
历来关于清朝皇帝的野史数不胜数流传于坊间,而本书力求以饮食为引,将野史还原成历史,将误解让位给真实。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满汉全席,原来是清亡后内务府厨役为谋生而营造的噱头。
比如民间传闻说皇帝每顿都要吃108道菜,其实都是民间的想象,很多皇帝不仅用餐朴素,甚至宫廷宴会时王公参宴时还要自带酒水。
比如常常在宫廷剧中出现的“香妃”传闻,“白水煮肉”思祖先故事,原来确有其事……
文章插图
看完这本书,不仅能提供我们关于宫廷生活的想象,也能让我们看清帝王将相的真实生活。
正如苑教授所言:“我要用这本书纠正一些误解。”
文章插图
《故宫宴》按农历十二月为章节,以荐新的角度出发,结合《膳底档》的记录,用80余篇御膳档案,并辅以80余道皇家复刻美食,介绍皇宫中不同时节的饮食文化内容,勾勒出皇家生活百态,朝堂盛衰,宫廷趣闻。
所谓荐新,是一种祭拜仪式。
在我国古代,当有新的收获物时,人们会先举行仪式祭拜、敬献祖先和神明,然后再自己享用,每个朝代都会根据时令水果和饮食习惯来决定自己的荐新食材。
文章插图
明代时,“春以清明,夏以端午,秋以中元,冬以冬至,惟岁除如旧。”一年要举行五次较大型的祭飨荐新活动。
清朝皇室源于东北满族,入关后更加重视荐新礼仪,知时节,吃时宜,同时也可以看出清代的荐新物品更突出满族发祥地东北的物产。
荐新仪式结束后,这些时令食材便成为宫廷当月的主要食材。
- 本是边陲无名小国,却被金庸带火,皇帝成为家喻户晓的绝世高手
- 白居易死后,皇帝写下一首诗悼念他,千古罕见
- 明清机构之都察院:劝谏皇帝只是一个笑话,全方位无死角监察百官
- 史上唯一不重男轻女的朝代,女人可以离婚改嫁,连皇帝都支持女权
- 敌国派才子来谈判,群臣被辩的不敢应战,皇帝笑道:叫文盲和他谈
- 《乾隆皇帝松荫挥笔》横轴 张宗苍-中国名画鉴赏语音讲解
- 它是古代吉祥宝物,人见人爱广受贵族欢迎,却受到一位皇帝的厌恶
-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除不尊崇孟子之外,还做了三件令人费解的事情
- 他被称为“菩萨皇帝”,遣散后宫嫔妃,从不近女色,死因却成笑谈
- 乾隆皇帝一生写了四万首诗,但仅一首入选小学课本,学生却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