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冯骥才画作透过以上这番梳理,当不难看出大冯这部《艺术家们》所呈现出的几个明显特征:一是作品所呈现的生活面比较聚焦,绕来绕去无非就是“艺术家们”其实更是画家圈中的那点事儿;二是虽然只限于画家圈中的那点事儿,但其中折射出的时代风云变化及世态冷暖的痕迹却十分清晰;三是作者大冯的主观态度一点也不隐晦,如同其夫子自道的那样:“不回避写作的批判性,不回避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唯美主义者。”在我看来,就作品而言,《艺术家们》的上述三个特点有点像一把双刃剑,所谓成败得失都可能由此而引发。说生活面比较聚焦,换句话也可以是作品的内容比较单一,即使是画家们的生活也更多是他们的创作、观摩和交易,很少涉及他们的其他领域。说实话,作品展示的生活面如此单一既能够被解读为聚焦也可以被诟病为一种单调,好在在这种聚焦与单一的背后还是能够清晰地折射出时代的变化及同一时代不同阶段中的风云际会与不同思潮的涌动,这就使得整部作品在单调之余又不乏厚重之感,也可理解为作品在处理从小切口看大时代的关系上还是别具匠心的。
文章插图
冯骥才画作作为本文的结束,该说到大冯在作品“序言”的那句“我不回避写作的批判性,不回避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唯美主义者”了。应该说,在《艺术家们》中,大冯的确十分忠实地践行了自己的两个“不回避”。他对画界那种急功近利、拜金主义、为个人名利而不择手段等陋行都表现出强烈的嗤之以鼻和批判精神,而对楚云天、高宇奇和易了然等坚持艺术理想与追求的画家则竭尽钦佩赞美之热情,爱憎之别溢于文字毫不掩饰。特别是面对那些个坚持艺术操守的画家们在创作上出现新的突破呈现出新的气象时,大冯笔下的文字情不自禁地立即充满了激情与生气,如同自己完成了一幅大作品后的那种愉悦与自得。这样一种不回避、不掩饰、极其鲜明的价值取向的确令人敬佩。然而,我们终归需要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在一个充分市场化和经济持续向上的社会环境中,艺术家们的作品除非严格限定在个人或小圈子的欣赏与艺术交流范围,一旦公诸于世,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商品的属性、面对交易的现实,况且艺术家们期待自己的生活能够体面一点、优越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于是,在艺术与商业之间客观上必然存在一个如何平衡取舍的问题,对此,《艺术家们》流露出的基本态度更多是无奈加理解,但其中对离开艺术本体而过度进行恶性商业炒作与包装的批判态度则是本人十分认同的。
文章插图
冯骥才画作作者:潘凯雄(知名文艺评论家)图片:搜狐网编辑:陆纾文责任编辑:王彦*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 【艺创网艺趣】冯骥才看画从不看价格:卖得好不一定画得好
- 文艺星开讲|冯骥才:用“两支笔”写《艺术家们》
- 尝过|冯骥才:尝过这种“味道”的成年人,算是活明白了
- 延续|文物有话说丨看中原文化 延续传承
- 林斤澜|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在浙江温州颁奖 冯骥才、迟子建等5人获奖
- 永远|奇人冯骥才:有理想的人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