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过|冯骥才:尝过这种“味道”的成年人,算是活明白了


 尝过|冯骥才:尝过这种“味道”的成年人,算是活明白了
文章插图
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中国当代作家、画家、文化学者、教授,在文学上的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代表作有《雕花烟斗》、《珍珠鸟》、《俗世奇人》等,为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代表作家。
闲来无事,读了冯骥才先生的散文《苦夏》。在文中,他对苦涩和酷夏做了自己的另一番理解,值得细细品读。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
“相反。我却从中领悟到‘苦’字的分量。苦,原是生活中的蜜。人生的一切收获都压在这沉甸甸的苦字下边。”
对于人生的“苦”,冯骥才先生是这样理解的:因为丰收之前必定要付诸百倍努力,所以收获的甜头是藏在苦涩下边的;四季之中最让人欣慰的是酷热的夏天,因为春天是开始,秋天是收获,冬天是休整,只有夏天是最难熬的,也只有这种难熬才锻造得了人生的硬度和韧度。
也就是说,熬过苦的人,才更能体会到更多的情绪。如果还不能彻底地理解人生,可能是还没尝过“苦”的滋味。
人生无论经历什么,都应该是先苦后甜,也是这种苦,让人生的宽度更大、更加坚韧。
 尝过|冯骥才:尝过这种“味道”的成年人,算是活明白了
文章插图
一:因为苦,所以甜的滋味才吸引人
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感情,都应该是先苦后甜。不要总想着一帆风顺和安逸,人生多一点坎坷的泥路,才会倍加珍惜平坦的大道,甜头都是藏在这苦涩下边,也正是因为这股苦涩,才让甜的滋味更加让人欣喜。
无数的风霜雨雪,才让梅花拥有沁人心脾的香气。人生也是如此,如果不知道生活的难,对拥有的也就见怪不怪了。
所以,无须去责怪这一路的苦涩,不妨努力往前走一段,再回头看时,才会发觉,不仅我们所拥有的已经弥足珍贵,而且连路旁的树上也已经硕果累累。
 尝过|冯骥才:尝过这种“味道”的成年人,算是活明白了
文章插图
看过这样一则趣事:有一座寺庙里,供奉着一尊用花岗岩雕刻的佛像,佛像不仅非常精致,而且每天来佛像前膜拜的人也数不胜数,在佛像前还有一排台阶,也是用同一种花岗岩砌成的。
每天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台阶上也留着无数的脚印,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沉不住气了,它对佛像说:“你看,你我都是用同一种花岗岩砌成的,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向你膜拜?”佛像平淡地说:
“切成一块台阶前前后后也就那么几刀,雕刻一尊佛像可需要千刀万剐。”
佛像之所以是佛像,是因为经过了水深火热的漫长锻造,才换来了这样崇高的位置,如果不经历这般艰辛的苦,就不会懂得这其中的滋味,也就像台阶一般,虽然安稳而平淡,却难以尝到甜头。
有时候一段感情也是如此,一路上走来,有不同的阻碍,还有遍地伤人的荆棘。但只要两个人一起去战胜,一起去领悟,一起去披荆斩棘,就能明白在一起的意义。
很多事情都是如此,不要一味的排斥这些苦,试着去尝一下,试着去经历,才更能懂得一些常人所不及的滋味。
这苦原是生活中的蜜,也就是因为这苦,让蜜的甜更加吸引人,无论是生活还是感情,不要远远望见了觉得难,就跑得远远的。试着去体会,去成长,尝尽苦头,理解生活,才能活得更加出彩。
 尝过|冯骥才:尝过这种“味道”的成年人,算是活明白了
文章插图
二:尝遍苦涩,人生更宽
人生最可贵的是它的宽度,而不是长度,生命的可贵也在于它的硬度和韧度。一个人过得好不好,不是看他有多长寿,而是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即使尝遍苦涩,也依旧有最强大的笑容,来迎接下一段人生。
因此,能和生命斗争,和苦难周旋,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体会自己该有的价值,才是最好的活法。
所以,眼里的这一切,该追的时候去追,该拥抱的时候去拥抱,不要怕苦怕难,别让心变得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