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生|专访《摩天大楼》原作者陈雪无论贫富,我们都逃不开原生家庭的影响】
文章插图
《摩天大楼》,作者:陈雪,版本: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1月1
“小说里的摩天大楼不只是高楼,
还是个巨兽”
新京报:无论在现实还是小说里,“摩天大楼”这一庞然大物似乎都容易被视为一种隐喻,喻示着现代社会、现代人的某些生活特性。你选取这一核心意象,是出于哪些原因?
陈雪:我自己对于摩天大楼的最初构想,是来自于“巴别塔”的概念,人们纷纷建造巨大高楼,想要接近天际,然而却因此失去了可以沟通的共同语言。小说里的摩天大楼不只是高楼,还是个巨兽,它包罗着各色各样的人们,仿佛世界的缩影,同时也吞没了这些想要登天的人。
新京报:小说“序曲”中写了两座摩天大楼的命运,南非约翰内斯堡的“庞特塔”和委内瑞拉的“戴维塔”,两者原本分别是白人高级住宅和经济起飞的标志,短短时间内却沦为贫民窟,成为现代城市衰落的象征。这则序曲像是整个故事结束之后、矗立于台北的那座摩天大楼之命运的预演,同时也为整个故事铺垫了衰败的基调。你如何看待这则序曲的用意?
陈雪:这两则起飞又坠落的摩天大楼案例是取材真实世界,当时我正在做摩天楼的田野(调查),找到非常多相关资料照片,其中庞特塔与戴维塔的故事特别吸引我,它们所象征的不只是现代城市的衰落,更写出了在废墟里生存的人那种顽强的生命力,我看到那些在破窗破瓦里生活着的人们,感觉到特别有生命力,而一座本来已经堆满垃圾的大楼,却又成为穷人的避风港,有能力在这里生存下来的人,徒步爬上高楼,在无水无电的状态下生存,他们用废弃物品妆点的家反而显得生机盎然。
我其实无意直接寓言故事里的摩天大楼将来的命运,只是想把视角拉开,让读者一开始就随着小说语言展开一种多维度的视角,在这之中,有人会见到繁华,有人会看到衰落,有人看到生的灿烂,有人会读出死的气味。
文章插图
网剧《摩天大楼》海报2
“我们几乎都逃不开
原生家庭的影响”
新京报:书中主角之一、咖啡店店长钟美宝的经历,容易引起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消失的生父,靠“跑去宾馆卖身”维生、不停更换男友的母亲,酗酒、赌博、暴虐、侵犯她的继父,精神状况不稳定的弟弟,这种成长环境,似乎成为钟美宝成年之后陷于恐慌和各种爱欲纠缠的起因,或者说她与多人纠缠的生活方式成为她童年生活环境的某种回声,就像小说中说的:“她(钟美宝)奇怪人生为何越活越逃不开母亲的影子。”此外还有李茉莉小时候父亲的出走与她丈夫不回家的对比。你如何看待家庭因素对钟美宝人生的影响?原生家庭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吗,还是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去摆脱?如何面对类似的原生家庭,避免更多伤害?
陈雪:我们几乎都逃不开原生家庭的影响,无论贫富,童年时代的任何一个大小事件,父母对于我们的关爱或伤害,都种下了我们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最核心的种子,书中钟美宝就是活生生被家庭绑架与伤害的人,这样的事更容易发生在贫穷或者功能失调的家庭,对钟美宝来说,家人是她的牵绊更是枷锁,她算是最为极端的例子,我想透过钟美宝的身世来凸显家庭对人们的影响。但人终究会长大,如何摆脱或者超越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需要透过各种努力。
新京报:推理小说的元素似乎正被作家们越来越多地使用。你为什么在小说中使用推理小说的一些元素?推理小说的哪些特质满足了这部小说的叙事需求?
陈雪:其实这本推理的元素很少,有的只是一桩谋杀案。我当时的设想是希望在这座大楼里找出一个事件,让不相干的人都可以产生关连,我思考了很久,最后想出来的事件是死亡。我希望借由一个人的非自然死亡牵动所有相关或不相关的人,也是我书里写过的,“每个人的死亡都与我息息相关”。若一定要说推理小说的元素,顶多就是借由寻找一桩死亡事件,与之相关的人有机会回想或说明他们对当事人的看法,但我更想表达的是,这个人的死亡改变了其他人的什么。
- 专访沈昳丽:表演就像一条隐秘的小径,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 独家专访|M/M(Paris):以设计与世界对话
- 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创造主流丨专访沉浸式戏剧《迴家》监制陈皆理
- 《沉默的病人》:面对原生家庭的伤害,不能靠伴侣来获得救赎
- 对原生家庭的怨恨,从清末民初就开始了……
- 孟子后人今何在?专访孟子第73代后裔孟庆松,诉说传奇故事
- 《重启人生》:原生家庭带给我们创伤,就不要再把伤害传给孩子
- 专访诗情傅聪最怕看的就是《傅雷家书》
- 让杨颖演技翻身的《摩天大楼》,原著作者怎么看?
- 张爱玲的人生启示录: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拿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