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能够再现唐朝古人的文化传统,虽有瑕疵,但每个情节都有历史出处。剧中张小敬刚开始除了吃就是喝,这些历史有无记载呢?今天就通过剧中何执正与张小敬密谈,给张小敬煎茶的这一情节,我们看看唐朝饮茶习俗和正确“打开”方式。
文章插图
我国古代的饮茶方式形成于汉朝时期,到唐朝时,已经向更为细致和高雅的方式变化,也为我国传统茶道奠定了基础。最早关于茶的煎、烹、泡的记载,是三国时期的《广雅》,此书记载比较详细:“欲煮茗饮,先灸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这句话说的是对茶饼的泡置方法,也就是煮茶前,先把茶饼烤到发红的时,再“以汤浇覆之”。这里泡茶并不是现在用沸水浇在茶杯上,“浇”并不是“浇水”,此字通“饶”。这里是指把水煮开,然后把茶末倒入锅内。这就是古代的“先水后茶”的方式。
文章插图
煮茶主要是产生茶饼后才有的方式,但在《尔雅注》中记载:“叶可煮作羹饮”。唐代皮日休在总结唐朝以前的啜茶的经验时,曾说:“与大瀹蔬而啜无异也”。皮日休总结的有些道理,唐朝以前古人啜茶,的确有“煮作羹饮”、“浑以烹之”、“与瀹蔬无异”的漫长煮茶史。不过到了唐朝一切都改变了。
文章插图
那么唐朝人怎么饮茶呢?唐朝的饮茶叫“煮茶”或者“煎茶”,此方式在唐朝人陆羽的《茶经·五之煮》中有详细记载。陆羽在书中提到煮水有“三沸”,其中第二沸时:“以竹夹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对于陆羽这种煮法,吴觉农在其《茶经评述》中对其进行解释,“用竹夹在沸水中搅动,再适量的茶末在水的漩涡中心倒入”。这种煮茶方式,就是先煮水,后放茶。但唐朝的这种煮茶方式,是在茶饼出现以后。
文章插图
唐朝的煮茶方式是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煮茶经验,唐朝又进行了改造而已。陆羽在《茶经》所说的煮茶,包括煮茶前的烧水。要先把水放在“ 鍑”里面烧至水“如鱼目,微有声”,这是所谓的“第一沸”。再加盐烧至“涌泉连珠”,这是“第二沸”,然后用瓢盛水,再“竹夹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有倾,势若奔涛溅末,以所水止之,而育其华也。”再将带茶的水煮至“腾波鼓浪”时,这是“第三沸”。可见前两沸就是煮水,第三沸煮的才是茶。
文章插图
在唐朝时煎茶是一种方式,后来才形成的“壶泡法”。壶泡法在唐朝就是“以汤沃焉”的“痷茶”。 因为陆羽提倡煎茶,因此他对“痷茶”瞧不起,他鄙夷“痷茶”是沟渠间的弃水,病态的夹生茶。陆羽认为茶没用水煎,不可能出好茶。但陆羽并不知道他鄙夷的泡茶方式“痷茶”已经在民间广泛应用了。
文章插图
但在古代用瓶、缶泡茶时斟茶很麻烦,后来唐朝又改用带有柄和流槽的壶泡茶,倒茶时方便多了。到中唐时期,被陆羽瞧不起的“痷茶”是当时社会流行的茶泡法,实际上就是“壶泡法”雏形。但陆羽已经阻挡不住了,随着叶茶的盛行,“痷茶”不仅成为唐朝的一种泡茶方式和习俗,而且不断发展,形成“壶泡法”,这种方式一直流传至今。我们都知道,烹调菜肴时一般都放佐料,喝茶很少有放佐料的。不过现在也有新的喝法,比如放冰块、冰糖等,但那并不是真正的饮茶方式。在古代饮茶却离不开佐料,甚至佐料的种类很多,比做菜用的佐料还多。比如三国曹魏张揖写了一本《广雅》,他认为煮茶时要用“葱、姜、橘子芼之”,这是三国时的饮茶佐料。这样的茶煮出来是什么味道呢?
- 如何正确称呼一只茶杯
-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一个小人物,后来成了人生最大的赢家
- 瓶盖儿的正确打开方式!手工,玩教具,动物挂件全都有.......
- 先秦时代|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上的“杀神”白起?他为何被除名武庙?
- 百节年为首,从小年到元宵,春节正确的“打开方式”
- 想要准确自我定位,还需要了解什么是世界观,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 如何培养孩子拿到谱子就会弹?第一步从正确读谱开始
- 【元旦手工】瓶盖儿的正确打开方式!手工,玩教具,动物挂件全都有.......
- 小唐人《开门大吉》经典改编《北京一夜》
- 从《长安十二时辰》上元节,了解唐代三大乐舞,艺术成就让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