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有家长建议把《岳阳楼记》移出课本,只因文中提到一个人,合理吗( 二 )


实际上,府学成绩如何,尚未可见;堰虹堤只有计划而根本就还没有修建,只有图纸上的筹划,却已经被欧阳修夸奖为“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这三篇当中《岳阳楼记》最有名,修建岳阳楼的过程也比较经典,虽然岳阳楼是真的重修完毕,但其中也有不妥,固此事之荒唐引时人非议。
 岳阳楼记|有家长建议把《岳阳楼记》移出课本,只因文中提到一个人,合理吗
文章插图
2、范仲淹未曾到达岳阳楼
这就是家长们认为该删的重点理由,当时范仲淹在西北御敌有功,回到朝廷后才听闻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之后一年滕子京请求他帮忙写下文章记录传世。
范仲淹在朝政上是出了名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且人格高洁。但是他同时也是著名的仁人君子,对于亲朋友僚一向呵护备至,有求必应。
所以在这件事上,对待多年的好友,范仲淹想说的说就都写在文章之中。他深知滕子京的优点缺点,这个曾经雄才大略,却又不拘小节的老友,如今渐渐变得即汲汲于名利,而又在心理上郁郁不得。
于是范仲淹决定要写一篇文章认可他、指导他、激励他,同时也是一种共同勉励,“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之言传唱开来,而是这篇不曾到过岳阳楼,却流传于世的《岳阳楼记》就诞生了。
为此很多家长认为滕子京不是一个好官,不太适合作为传唱出现在课本当中,而且他为了求名并不在意范仲淹见没见过岳阳楼,导致《岳阳楼记》这么一篇应景的文字,竟然也是在范仲淹未曾抵达实地所写,如此一来文章的真实性就会大打折扣。
 岳阳楼记|有家长建议把《岳阳楼记》移出课本,只因文中提到一个人,合理吗
文章插图
二、为何不删?
1、滕子京篇幅很小而他也未必不是好官
其实在岳阳楼记当中只在开篇提到了滕子京为官一事,虽然百废待新之词有些夸大,但这本就是老友间的情谊,况且文章的内容极为丰富,不应该因为滕子京身上的非议,因为这篇散文除了第一句,其余的部分并非为滕子京而作。
而且事实上滕子京到底是不是贪官本身争议也挺大。例如,当年范仲淹在出任泰州盐官期间,滕子京任职泰州从事。
当地建于唐朝的捍海堰,由于常年的海水侵蚀,堤坝已经不堪重负,每逢风暴来袭,海水的倒灌就会让沿海百姓损失惨重。于是范仲淹提出重修捍海堰的建议,在修堤的过程中,范仲淹和滕子京一起顶着风雨,抢修堤坝工程。
在堤坝修成后,此堤被称为“范公堤”,可是滕子京爱民如子,敢为人先的形象给范仲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范仲淹将他视为知己,之后也是力荐滕子京。
 岳阳楼记|有家长建议把《岳阳楼记》移出课本,只因文中提到一个人,合理吗
文章插图
2、范仲淹的抱负值得学习
在范仲淹眼中,无论是滕子京的好名好利或自伤身世,都不值一哂,既不值得表扬,也不值得批评,所以他写下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后引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指引,告诉他内心的方向要比所在的位置重要的多,既是政治号召留在此地,也是伦理告诫。
所以敛财求名没有意义,感怀自叹也没有意义,“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士大夫既以天下为己任,心系国家,岂可贪慕荣华富贵。想必这也是对老友滕子京提出的最为严厉的批评。
君臣者,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句话之气魄宏大,要放到当时的政治局面中方能理解。我们已经无法考究到这些劝诫对滕子京起了多大的作用,但是这些句子已经成了鼓舞世人志向的教导。
结语
我们常说读书要结合背景而观,我们了解到了滕子京为官饱受争议,我们也就犯不着去歌颂其功绩。
当是我们还曾经读到过范仲淹自幼家贫,每次煮米后要等到粥凝结成块,才切块食之,即便如此他也早就胸怀大志,所以他后来为官正直,文章豪迈十分值得我们细读品味,因此在我们了解了背景后我可能就不会那么纠结范仲淹到底去没去过岳阳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