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饶宗颐的荷花图,较之张大千笔下的荷花,少了几分气势磅礴却多了一分清丽脱俗的灵动;较之吴昌硕的荷花,少了几分金石味却多了一分禅意。
文章插图
饶宗颐社长艺术特集,西泠印社编,8开
定价680,限时特价300
余量有限,售完即止
菊,花之隐逸者
菊花拥有不畏秋霜的高贵风骨,历来被视为孤标亮节、高雅傲霜的象征,被赋予了吉祥、长寿、高洁、清净的含义。
先秦时期的屈原,最早将菊花引入文学创作之中并赋予其文化内涵。如《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九章·惜诵》中有“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东晋陶渊明对菊花“独爱”,赋予了菊花高洁隐士的形象,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等名句,从而使菊花上升为人格的象征,菊也有了“隐君子”“东篱客”的别名。
清代李方膺的《墨菊图》,描绘了垂下的菊,三枝菊茎,最左边一枝最长,茎上开了两朵朝上的花朵;中间的花茎最短,茎上两朵花朝下;最右边垂下的菊茎横向伸展,打破了画面的呆板,花朵也斜向开放。图中花和叶都以没骨法描绘,墨色浓的花朵配以淡叶、墨色淡的花朵配以浓叶,可见画家对于墨的使用细致而周到。同是画了五朵盛开的菊花,饶教授的这幅《菊》图,画的却是向上生长之菊,图中仅有一根菊茎,菊茎从画面左下角挺直向上生长,茎上开着五朵菊花。最上面的三朵聚集一处,与另两朵成高低俯仰状,使得画面层次分明、疏密得当、虚实相生。五朵花的高度不同、朝向不同、神态各异,表现出微妙的纵深感。作者以枯墨作枝干,没骨法写花,单勾法写叶,叶脉用行书笔法勾勒,极富节奏感。
清代南阜曾画过一幅《陶径风清》,画面中间是一块大石,大石两边各有几株菊花。此作线条灵动、疏密有致、十分生动,画面上方题有一首诗:“绕砌依阑曲作行……不向朱门动舞尘,萧然松石自成邻。可怜也似看花客,难作金闺食肉人……”这首诗赞扬了五柳先生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高贵品质。饶宗颐教授这幅《菊》上的题款正是节选南阜的这首题画诗。
文章插图
梅,花之魁首者
梅花,在中国传统中又名“五福花”,有“梅开五福”之说。五福,即喜庆、幸福、长寿、安泰、平和。在严冬季节,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正是“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
国人赏花,不仅赏花的外表,更欣赏花中蕴含的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正是梅花的魅力,致使不少文人墨客“踏雪去寻梅”。在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之多,令任何一种花卉都望尘莫及。特别在宋代,人们对梅之美的意识高涨,那个时期孕育出了两个梅痴——诗人林逋、画家宋伯仁。林逋留下了众多梅诗名句,宋伯仁创作了描绘梅花各种形态的作品《梅花喜神谱》。
元代墨梅画家王冕的梅花瓣画法,可以说是在“梅画”历史中变化最大的。他在《南枝春早图》中所绘梅花便是运用了他首创的“万玉”构图,把无数的花画进画面,创造出美丽而又密集的画面效果;而梅干仿佛是拉满的弓弦,蓄势待发、蕴含力量,充满了苍劲之感,刻画出了梅干迎风傲霜的气质及历经岁月的古雅。而饶宗颐教授的这幅《梅》,一支梅枝从左下向右上伸出,下密上疏,几朵红梅跃然纸上。相较王冕的《南枝春早图》,饶教授的这幅梅花,画面显得简洁朴素,却能以少胜多,更神似八大山人的《梅花图》,只用寥寥几笔就将梅花的姿态刻画出来。饶教授正是运用了八大山人这种压缩到极限的少许几笔来描绘梅花姿态的,左重右轻的布局、出色的疏密平衡,于简洁雄浑中蕴含着清纯的风韵。
清代画家金农的《红白梅图》,红梅、白梅纵横交错于画面,笔墨线条柔和而流畅。千万朵梅花红白相映,使得画面增添了愉快的情调。红梅用没骨法,形成“虚”的空间;白梅用双勾法,形成“实”的空间。虽然“虚”的分量多于“实”,但在乱枝交错的画面中,红梅与白梅达到了“虚实”和谐的效果。而饶教授的这幅《梅》用双勾法画梅干,与没骨法所画的红梅相映成趣,此举与金农的《红白梅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晚清书法大家,常被慈禧邀请于画面题字!
- 强推一眼沉沦的良品小说,设定有趣,画面感十足,再也不怕书荒了
- 画面杂乱无序?赶紧掌握构图原则与构图骨架
- 油画如何为画面颜色增加层次感?
- 《霍夫曼的故事》再演 这些经典的舞台画面你一定见过
- 画面脏?不会调色?教你画出色彩丰富的画!
- 《你的名字》手绘画面,这些美到窒息的场景原来都是他画的
- 若能穿越三国时期,在不改变历史的情况下,你会去见证哪些事情和画面?
- 魔道祖师蓝忘机公主抱、魏无羡怕狗等3个画面,要和大家说拜拜
- a7208|提画笔专递真情用画面呈现家乡“2020龙江好画家”即将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