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柏林,这个名字为什么不太像德语?又是怎么发展成国际大都会的?( 二 )


文章插图
柏林逐渐变成大都会,要归功于荷索伦家族的统治,特别是一般称腓德烈大帝的国王腓德烈二世。他在任期间,一直奉行「启蒙专制主义」,容许宗教自由、吸纳移民、宣扬自由主义。柏林因此聚集不同国族的人,音乐、艺术、哲学在这段时间蓬勃发展,成为普鲁士的思想重镇。哲学家康德在他的著名短篇《答「何谓启蒙」之问题?》特别提到腓德烈二世,标榜他在位期间是启蒙的时代,公共理性充分发展,因而敬重他。
 发展|柏林,这个名字为什么不太像德语?又是怎么发展成国际大都会的?
文章插图
1712年1月24日,腓德烈二世在柏林出生。父亲腓德烈.威廉一世自小施以严格的军事与宗教教育。不过,他的家庭教师却偷偷教他拉丁语、法语以及文学知识。1728年,腓德烈二世更学习长笛,自己也会作曲,音乐造诣很高。可是,与父亲的关系也逐渐恶化,肉体及精神都受到父亲的折磨。刚年过18岁,他便想过逃到英格兰,躲避父亲的操控,可惜最后失败遭到软禁,协助逃亡的将领遭到处决。直至1732年,软禁才终止,条件是必须要接受父亲安排的婚姻。尽管与父亲的种种冲突,腓德烈二世还是培养了对艺术、文学与哲学的兴趣。这也解释后来他当政期间,对法国启蒙思潮特别重视。
1740年,他正式继位,任内将普鲁士重新改革。腓德烈二世特别重视法国文化。因此,普鲁士学术院的学者,特别关注法国启蒙思想的研究,希望普鲁士也走上启蒙的道路。学院这时关键的代表人物,包括法国哲学家伏尔泰、狄德罗、康德、文学家莱莘等。后来,直到二十世纪,物理学家马克思.普朗克与爱因斯坦都是学院的成员,可见影响的深远程度。学院原址至今仍然保留在菩提树下大道,现作柏林国立图书馆,开放予公众。柏林成为文化之都,也并非仅仅是这个世纪的事。
有趣的是,腓德烈二世虽然是普鲁士的国王,可是一直都觉得很遗憾自己的母语不是法语,可见对法国文化的热爱。1736年8月8日,他已开始与伏尔泰通信。当政后,他甚至多次邀请他来访,作学术交流。伏尔泰分别在1743年、1750至1753年到拜访腓德烈二世。在他的回复腓德烈二世的信中提到:「在陛下的庇荫底下,柏林将成为德国的雅典,(甚至)也许会成为欧洲。」两人的书信交往,后来结集出版。腓德烈二世偏爱法语多于德语,书信来往多用法语为主。他自己的写作,多达30卷的著作。
不仅在柏林,腓德烈二世在1745年下令兴建了世界的闻名的洛可可式(Rokoko)建筑——「无忧宫」与「新宫」,后者成为今天波茨坦大学的校址。因为对宗教信仰宽容,在柏林市中心兴建了罗马天主教「圣希维斯主教堂」。柏林是新教改革后的重镇,对不同宗教也采取宽容的态度。伏尔泰视腓德烈二世为「反马基维利主义者」,国家的统治必须采取启蒙的原则;统治者是国家的第一个仆人,必须时刻为国家的福祉为先。
 发展|柏林,这个名字为什么不太像德语?又是怎么发展成国际大都会的?
文章插图
1786年8月17日,腓德烈二世在无忧宫与世长眠,这位普鲁士的开明国君身后并无子女,由他兄弟的儿子继位。柏林在他身后,并非一帆风顺走上康庄大道,往向的一个世纪,走上一场风云变色的变革。
因为穷困,全世界首间大学在柏林诞生
美国史丹福大学的校训是「自由之风飘扬」。不过,引人注目的是,这句校训用的竟然是德语,而非英语。史丹福大学是美国甚至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自由学风吸引莘莘学子慕名而来。可是为什么校徽上用的竟然是德语?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与德国属于敌对的状态,这个德语的校训都引起争议。追本溯源,要回到二百多年前的德国柏林,世界上第一所现代大学的发源地,史丹福大学正是受了它的影响。
 发展|柏林,这个名字为什么不太像德语?又是怎么发展成国际大都会的?
文章插图
1806年,法国拿破仑的军队逐渐向着普鲁士推进。法军来到耶拿的城外。无独有偶,黑格尔正在耶拿埋头苦干完成哲学史其中一本最重要的著作——《精神现象学》。普法战争令黑格尔的手稿散乱得像堆彩券。普鲁士军队对抗当时横扫欧洲的法国军队,仅是维持了一个下午,便一败涂地,落荒而逃。黑格尔看到拿破仑进入耶拿城的英姿,惊叹他是「世界灵魂」的展现。拿破仑的进城,对黑格尔而言,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必须靠德国哲学来完成。这个比喻也似乎预示了德国精神文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