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毯|宫毯收藏:一丝一缕间,读懂旃蒻之美( 三 )


目前我收藏的中国古毯有数百幅,明清宫毯价值最高,也是我的主要藏品,其中精品宫毯有一百多幅。古毯收藏市场需要培育,今年以来我逐渐释出一些清代地毯,希望这些藏品引起更多人关注和喜爱。
丝丝缕缕 经纬相连
修复制作 重现辉煌
目前留存于世的中国宫毯数量并不多,其中故宫博物院藏量最丰,资料显示,故宫博物院现存近千件明清宫廷用毯,包括地毯、炕毯、墙挂毯或壁毯、宝座毯、马鞍毯、轿帘毯等,从工艺上又分栽绒毯、平纹毯、缂毛毯、圈绒毯等。其中以栽绒毯最多见,其编织方式,是经在纬线交织构成的地毯底基上,用手工绾结工艺栽植毛绒而成。
周小寒告诉采访人员,现存于世的中国古毯,其中大部分需要专业的修复。一些流落在外的中国古毯,外国收藏者并不能理解其中的文化,损坏后更苦于没有同样的毛质、按照从前的工艺来修补,导致无法修复或修补得面目全非。故此,周小寒认为收藏、保存中国宫毯固然重要,按传统工艺修复、并将老制作手艺流传下去,才能令中国宫毯重现辉煌。三十年来,经他修缮的老地毯已多达上百幅,而他坚持植物染色、坚守传统工艺,更被称为“宫廷地毯的最后守护者”。
羊城晚报采访人员:修复中国宫毯要特别注意哪些方面?
周小寒:修复宫毯,跟修复文物一样,要不计工本、修旧如旧。
每处毯子的破损处,不只是简单的缝补,而是从花色、图案、纹理、疏密、厚薄、磨损氧化状态、经纬的粗细捻度、毛质的粗细产地、含绒量等等综合考虑,尽量做到最完整自然的复原。
每处破损都要力求找到相应的老毯残片来修补,将能匹配上的毛毯一个扣一个扣拆下来,用八字扣拼接回破损毛毯处。这样一个扣一个扣地移花接木,每处修复都要经过数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对比。如果材料不一样,容易造成修复后的品质与先前不同。
老地毯每平方英尺就有4900个扣,要一个一个扣去复修,一小块毯子就要修补一个多月。
羊城晚报采访人员:除了修复,您还用中国传统方法织造宫毯,这当中有何难点?
周小寒:制作传统的宫廷地毯,从选毛到清洗、梳弹、手工纺线、染色、织作、打磨,每一个步骤都相当讲究。
宫毯以八字扣为编织方法,用毛线在前后两根经线上编织出八字扣,毛线留出一定长度,以这样的方式编织出的地毯踩上去更为松软舒适。我对宫毯制作进行了改进,原来的地毯一平方英尺四千九百个扣,但我现在做的达到一万个扣,令线条更加细腻,编完后需要将它砸瓷实。
一位熟练的技师一天只能编7000个扣,一条12平方米的宫廷地毯,光编织就要耗费200个工作日。一幅复刻唐代张萱名作《捣练图》的宫廷地毯,比原画还要立体逼真,用毛和丝等线织成,240万个八字扣,光编织就要400个工作日。
跟每一个濒临失传的老手艺一样,宫毯技艺也是枯燥冗杂的,后继无人是传统工艺共同面对的问题,希望我们子孙后代还能看到这传统而美好的工艺。
羊城晚报采访人员:随着工业化生产的冲击以及植物染色工艺本身配方的复杂与高昂的成本,植物染色渐渐被化学染色所取代。您为什么在手工地毯制作上坚持用纯植物染色?
周小寒:植物染色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用栀子花花籽染色丝绸的技术从汉代就有了。
不同于现在流行的化学染色,植物染色的原材料来源于天然的植物根茎、花卉,原料包括姜黄、苏木、栀子花花籽、红花、核桃皮等,将染色原料碾成粉末可以尽快释放色素。羊毛则选自中国最好的宁夏羊毛,质量好、纤细、柔软、纤维长。经过植物染色的纺织品色彩层次丰富,柔和而纯净,染好后有一种纯天然的中草药的味道,怎么洗都相互不串色,牢固性最强。可历经百年光彩依旧,而这正是宫毯技艺的精髓所在。
羊城晚报采访人员:您被称为“宫廷地毯的最后守护者”,坚守的初衷是什么?
周小寒:中国古代地毯是一个综合的艺术载体,承载了丰富的信息。单说它的图案设计,和程式化的波丝地毯就有很大不同,它的图案设计可谓变化万千,有的疏可跑马,有的密不透风,体现了多民族的文化融合发展进程;它又不同于西方设计的直观,它贴近于诗词,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这些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美好而永恒的东西,太值得我们珍惜了,也因为不懂,所以才更应该作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