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太史公有言: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後世。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後世。好像荣耀和名望一直很重要。都说范蠡“三迁其家”,究竟是哪“三迁”呢?为什么说:越吴二王,是两个不要脸的帝王?而太史公司马迁包括范蠡本尊,又为何都是枉法之徒?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小生言:春秋无义人。司马迁和范蠡都是枉法之徒,尤其范蠡,更是分外猖狂。
文章插图
范蠡第一迁:卧薪尝胆终破吴,急流勇退谏文种。话说勾践乃夏禹后裔少康帝的庶出之子,被夏朝国君分封在蛮荒之地会稽山。之后传了二十多代,传到了允常。允常的儿子就是勾践。当时,越王允常和吴王阖闾有世仇,双方彼此攻伐征战。等到允常逝世,勾践继位,吴王阖闾趁机举兵攻伐越国。吴王阖闾的这场不义之战,遭到越国的拼力反击,阖闾受伤不久便身亡。临死之际给儿子夫差立夏遗嘱,要替他报仇雪恨。这阖闾挺不要脸的,明明自己不义在先,自己受伤身亡,也是咎由自取。最后却嘱咐儿子美其名曰要复仇雪耻。但若不如此,接下来的范蠡方才有机会隆重登场。
文章插图
就在吴王举国哀悼,同仇敌忾练兵厉马之时,勾践准备先发制人,率先对吴国发动攻击。这又是一场侵略之战,必将遭受吴国的举国反击。吴王派遣精兵良将,在夫椒大败越军,越王五千残兵败将被吴王围困会稽山。越王勾践为图自保只好放下君王之尊,与范蠡文种奔赴吴国亲自侍奉夫差承受耻辱。正义的天枰再次由吴国转换到越国。勾践同样挺不要脸的,自己兴不义之兵在先,被夫差围困会稽,遭受侮辱也纯属咎由自取。居然好意思在卧室的天花板上挂一颗苦胆,天天没事舔一舔,时时警戒自己“你难道忘记会稽遭受的耻辱了吗?”
文章插图
越国经过22年生聚和教训,最终打败吴国,勾践却没有重蹈夫差的错,夫差被逼无奈只好自杀殉国。范蠡意识到勾践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便急流勇退带着稍许微软细银开始了第一迁。文种则贪图富贵,不听范蠡劝告,被勾践砍了头。范蠡二迁:更名改姓奔齐国,悦贤封相享尊崇。范蠡帮助勾践复国之后,举家乘船走海路来到齐国沿海一带,自称“鸱(chī,吃)夷子皮”,和儿子同心协力辛勤劳作了不久,家产已累积达几十万之巨。范蠡帮助勾践复国的事迹早已享誉天下,加上在齐国居住期间,接济平民百姓,广施恩泽。齐国君主见范蠡如此贤能,也为了遵从人民意愿,便封范蠡为齐国国相。
文章插图
范蠡的忧患意识总是如此敏锐,觉察到此时在齐国的声誉名位,已经让齐国君王有所忌惮。此时若不及时隐退,最后难免不丢掉身家性命。钱没了可以再赚,命没了什么都是枉然。于是范蠡归还了齐国相印,将辛辛苦苦累积的家产,送给在齐国居住的邻居亲朋。带着贵重的财宝秘密离开了齐国。范蠡第三迁:名扬天下陶朱公,迫不得已丧亲儿。范蠡离开齐国之后,选择迁家的地址可不是随随便便的。经过一番周密的考察和分析,最终确定全家定居在道路四通八达、交易便捷的中心之地陶地。
文章插图
陶地要比他当初迁到齐国的沿海地区要好百倍不止。不久他的财富竟又累积到以万万计。当然他能在很短的时间发家致富,绝不是我们所说的白手起家。这一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因为每一次迁居,他所遣散的家财应该都是那些带不走的,价值比相对分散的财富。也就是说他有充足的本金用于二次创业。但他独到的经营才干和识人知人的能力却是毋庸置疑的。由于他经营的企业性质是家族制,对每个家庭成员的合理分配和任用,是他每次创业能够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这反应在他对待如何营救二儿子,所任用人员的取舍和态度上来。
- 《最会做职业规划的历史名人》第二季:范蠡为何能成为人生赢家?
- 封神演义: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难道周易不是伏羲所创?
- 徐福东渡与墨家立国,司马迁没有如实记载,没有暴露事情的真相
- 司马迁笔下的聂政,真的是“士为知己者死”吗?他不过是贪财罢了
- 张良到底长什么样?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中如何描述?
- 秦朝|除了李斯,嬴政丞相中隗状的成就被低估,名字还被司马迁写错了
- 商圣范蠡做生意到底多厉害,看他3个经商小故事就懂了
- 《史记》里的循吏与酷吏有什么区别,司马迁又是如何看待他们的?
- 这五位刺客被司马迁点名表扬,他们究竟做了什么?让后人如此敬佩
- “三十年,无事”,司马迁写这句是凑字数吗其实这是残酷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