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旒冕进化史!看古代皇帝的帽子都长啥样

在央视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二季中,山东省博物馆选送了铜雀山《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汉简、明衍圣公朝服和战国铜餐具等三件藏品。其实,山东省博物馆还有一件镇馆之宝——九旒冕。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保存完好的明初亲王冕冠实物。
 古代|帝王旒冕进化史!看古代皇帝的帽子都长啥样
文章插图
古人戴帽讲究多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服饰礼仪制度由来已久,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和完整的体系。古者,冠与服相因,故以冠名服。帽饰是穿戴在人头部的服装,古人称之为“头衣”“元服”和“首服”。作为全身服饰中“最高”和“最先”的部分,首服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是我国古代区分官与民的重要标志,也是标识统治者官位等级的必要手段。人们通过首服“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论语·冠义》中记有:“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传说,帽饰为黄帝所发明。一开始并不是为了防寒避暑,而是用来标识统治权力和尊贵地位,所以被官僚统治阶层普遍使用。这时的帽饰应该叫作“冠”和“冕”。之后,随着礼教等级秩序的建立,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服饰制度。
 古代|帝王旒冕进化史!看古代皇帝的帽子都长啥样
文章插图
冠,在古代一般指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古时,男子20岁举行冠礼。冠因此成为标志男子成人的常服。不过,并不是什么样的男子都可以戴冠的。《释名》中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见,只有士以上的人才有资格戴帽子;平民百姓则没有戴帽子的权利。天子、诸侯以及大夫祭祀时所戴的冠,人称“冕”。冕由冠衍生。由于冕的出现,将冠分出了身份等级。《说文解字》里专门注明:“冕,大夫以上冠也。”这其中,又以帝王冠冕为尊。帝王的冠冕是拥有最高权力者才可以戴的帽子,大体由延、旒、缨、紞、纩、纮等组成。延,指头顶上那块长方板,前圆后方,寓意天圆地方。旒,是指悬挂在方板前后的珠玉帘,一般用五彩丝线将五彩珠玉串连而成,其标准称谓叫“玉藻”。在冕冠制度中,珠帘的根数是有讲究的,其多少是辨别身份的一大标志。根据《明史》记载,明代皇帝所戴的冕前后分别垂着12道旒,每道旒上有红黄青白黑共12颗玉珠。太子用11旒、11珠;亲王只能用9旒、9珠。缨,即冕板左右垂下的红绸绳。紞,有专门用途,是丝做成的线绳,线绳下端有个黄色棉丸,专用名词叫“黈纩”。纩,其实就是挂在紞头上的玉,谓之“瑱”,因为两块瑱正好位于两耳旁,所以又名“充耳”“塞耳”。
 古代|帝王旒冕进化史!看古代皇帝的帽子都长啥样
文章插图
皇冠前的十二束垂旒,人称“蔽明”,表示目不视非,有所不见。冠左右两侧的充耳,人称“塞明”,表示耳不闻邪,有所不听。这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古训在帽子上的具体体现。皇帝日常用的冲天冠,两侧有向上翘的展角,像善字,所以又称“翼善冠”。这些都表明,即使是天命神授的皇帝,也要以身作则,一身穿戴要处处表现信奉的伦理教化。那么,冠冕又是如何固定在头上的?用一根叫“玉笄”的东西,其实就是俗称的簪子。玉笄的两端绕颔下系朱红丝带,也就是纮。“冕旒”如何成了皇帝代称冠冕的形制世代相传,一般各个朝代的帝王会做一定的改动和相应的规定,但大致形制不变。同时,不同的社会地位等级之间所用的冕冠也有区别,主要区别就是旒珠的材质和旒的条数。天子是白玉十二旒,“三公”、诸侯是青玉七旒,卿大夫是黑玉五旒,并以此作为等级标准。先秦时期,冠冕的体系已相对形成。特别是在礼乐盛兴的周朝,冠冕作为礼体系服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渐渐成为统治阶级等级的标志,其文化象征意义渐趋明确。据文献记载,周代统治阶层所使用并被后代传承的首服主要有祭祀之用的冕和朝会之用的弁。至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割据,列国称雄,各国在继承周礼的同时,因各地地理与气候等的差异,又形成了各自的冠冕文化,如齐王冠、楚王的獬豸冠以及赵惠文冠等。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将各国的首服“收而用之,上以供至尊,下以赐百官”。他将齐王冠赐给近臣谒者,变为高山冠;灭楚后,将獬豸冠赐予执法近臣,变为执法冠;灭赵后,将赵惠文冠赐予近臣,变为武冠。秦始皇还废弃周礼,祭祀天地时不再用天子十二章以及对应的冠冕制度,而统一采用黑色服饰和冠冕。汉代不仅是中国古代首服系统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历代中国首服演变和传承的基础。西汉初期,百废待兴,统治者对服饰在礼教方面的认识程度不高,服制十分混乱。文景之治时期,汉文帝提倡节俭治国,对冠冕制度并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基本沿用秦制。直到东汉明帝刘庄时期,汉代服饰制度才算基本定型,形成了“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势”的社会观念。冠冕的制式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志之一。汉代以后,只有皇帝才能戴冕有旒;于是,“冕旒”就成了皇帝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