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王府|晋王府:大明落日余晖中的血色剪影( 三 )


 福王府|晋王府:大明落日余晖中的血色剪影
文章插图
明代太原城明代中叶的文学家,朝中高官南京刑部尚书,被称为“后七子”的文坛领袖王世贞,奉诏巡抚视山西等省,涉足太原后,看到形胜壮美的太原城时,兴致而作文:太原城壮丽,其二十五睥睨辄作一楼,神京所不如也。莽莽有气概,若赵襄子、尔朱荣、高欢、李克用,俱于此创霸朝;唐神尧李庄宗、刘高祖,至用以基大业;刘继元最后平,张孝纯最后下。即周世宗、宋艺祖之神武,粘罕之雄强,而不能遽得志者,亦地利然而。(《适晋纪行》)短短百字之作,如实地记载和描述了明太原城的雄宏壮丽,发出“神京所不如也”的赞叹。而且从城之“锦绣”,说到了“地利”之苍莽,追溯了千余年来英雄豪杰,凭藉太原所衍演的一幕幕历史活剧。由是“锦绣太原”遐迩闻名于天下。举凡山西地方志乘无论省通志、市府志,还是县志,在传载明太原府城八门之名时,众载一词:东有宜春、迎晖;西有阜成、振武;北有镇远、拱极;南有迎泽、承恩。唯有山西现存最早的成化本《山西通志》所载不同:“太原城八门:东曰来春、迎晖,南曰朝天、太平,西曰通汾、阅武,北曰镇朔、拱极。”可见太原府扩建初,八座城门的名称,应该如成化《山西通志》所载。原因很简单,因为宪宗成化年距太祖洪武年时间最近,而成化之前无修城之事。逮成化之后又百余年的嘉靖间,才有修葺太原城之事之载。所以在对城进行修葺后,对六座城门的名字,给予了与时俱进的更新。原太平门,更名承恩门;原朝天门,更名迎泽门;原阅武门,更名振武门;原通汾门,更为阜成门;原镇朔门,更为镇远门;原来春门,更为宜春门。只有拱极、迎晖两名沿用。从词面和词意上看,原名较直白,意俗,新名注重了修辞且雅训,如来春改宜春,阅武改振武,通汾改阜成,太平改承恩;原寓意窄浅,新名注意了拓宽增丰,如镇朔改镇远,朝天改迎泽。从城门名的更改中,我们可以隐约地感觉到,文化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永平侯谢成在扩建太原城时,融入了很多堪舆文化和当时的建城规制文化。从地势上讲,明太原城东部和北部高,西部和南部低。他把晋王府城,建在全城地势最高的东北部膏腴之地,而将省府县三级衙署,从东向西依次建在了晋王府之右且地势亦稍低。遵循了左尊右卑之封建秩序。依堪舆说,东方为青龙,西方为白虎,晋王府正在东方木的龙位,而诸级官署,恰在西方金的虎位,皇家、官家,各得其所,各居其位。再看晋王府城的左右前后建筑,王府城正门之前,是太原城的承恩门(原太平门),府之正门与承恩门之间是承接“薰淑之气”的红四牌楼。与晋王府城后宰门遥遥相对的是太原城的拱极门。晋王府之左前方,是供奉祖先的“皇庙”;右后方地处王府宫城和外城之间,是祭祀社神、稷神的“社稷坛”(后更名为祭天祈地的“天地坛”)。站在承恩门城楼向北望去,坐北朝南的晋王府两城,南“承恩”于皇天上帝之恩赐,北“拱极”于国家社稷之防护,左上为“皇庙”,右下为“社稷坛”。构成所谓“中宫”“左穆”“右社”“前尊”“后卫”之帝王府第格局。既合朝廷建城之规矩,又符堪舆所求之祥瑞,与“锦绣太原城”珠联璧合,恰似锦上添花。
 福王府|晋王府:大明落日余晖中的血色剪影
文章插图
1907年法国汉学家沙畹拍摄的迎泽门
 福王府|晋王府:大明落日余晖中的血色剪影
文章插图
1909年美国地质学家张伯林拍摄的水西门内侧
 福王府|晋王府:大明落日余晖中的血色剪影
文章插图
2003年复建的拱极门城楼清太原城之变迁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大起义,于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初一,在古都西安建大顺国,建元永昌,自号大顺王。初八日誓师灭明,大顺王李自成亲率百万大军,步兵四十万,马兵六十万,北渡风陵,取道山西,直指太原。在“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谶语声中,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正月廿三取平阳,二月初五,兵锋已达晋祠镇,与明军探哨遭遇。明将柳同庆不战而溃。二月初六日清晨,大顺军直抵太原城下,把省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因平阳失守,刚刚被革去山西巡抚之职的蔡懋德,待新任到职,负罪任上。见大顺军兵围太原,蔡懋德丝毫不敢懈怠,立召山西布政使赵建并省城僚属,共商退敌之策,均抱誓与太原共存亡之决心,誓死不降。时太原守城明卒四千余众,其中一千乃朝廷调助太原的宣化戍卒与镇将张都司。刚刚开始交战,镇守要塞大南关城的张都司,便开关献城,投降大顺。环周五里,开五门,形同太原前哨的南关城,顿时成为大顺军攻打太原城的凭借。初七日,大战入酣,《阳曲县志》所载颇细,其卷十六《明末纪事》载:初七日,贼尽力攻打,驱难民为先资。城上砲子中南关顺城门楼,引爇楼内所贮火药,即时烧毁大城(南关城北垣)。陴夫望贼散乱无纪,奋欲杀贼。自于主守缒城下,生擒二人磔之。城内居民有善鸟枪者,私联数十人,请于蔡公,愿以鸟枪打贼。公令:击中一贼者,赏银二两。人争击之,已而击贼者众。有司吝赏,枪手之志遂懈。申刻,贼攻东南角楼甚急,兵士用火罐灭贼,爇其药线,未及掷下,火罐四裂,延烧角楼。角楼内所贮火药,一时俱爇,烧死管火器千总陈嘉琦弟陈嘉贵及兵民人等甚众。城中哭声连天,尽无人色。至夜狂风大作,势若轰雷,陴夫震警,犹坚守无去志。初八日昧爽,小将张急鬼,夺南门出降,贼焚新南门,遂蜂拥入城。中军应时盛,引巡抚蔡公懋德至三立书院。时盛曰:“城既破,老爷当死!中军亦不敢负老爷独生。”蔡公颔之,时盛结绳梁间。蔡公引颈入环死,时盛亦引颈入环死。时城北城陴尚未知贼人入城,犹用砲石纷投击贼。俄而,贼至多杀死垛下者。其时……贼令曳尸城外,隍深三尺许,积尸竟与之平。明末甲申太原之役,李自成大顺军攻城三日,遇到太原城民奋力抵抗,攻防之惨烈,死伤之军民,窥斑可见豹焉。攻占太原后,大顺军休整八日,继续北上,直逼北京。此役,太原城东南角楼,毁之于火罐自爆,南关北城楼毁于战火,晋王府虽作为大顺军临时帅府,屯之于军,财物损毁不记,“古宝贤堂法帖”碑碣有所散失,然晋王府二城及宫宇无兵燹之载,仍基本完好。离开太原后的大顺军,兵锋锐利,二月十六日克忻州,二月廿日陷宁武,三月十九日破北京,所向无敌。明末任皇帝崇祯自缢于煤山,明王朝覆灭。坐镇北京的大顺王李自成,不能应对复杂的国内形势与“国际”形势,终于酿成明廷山海关辽东总兵吴三桂的反叛降清,在两种势力的交织打击下,“遗帐北京四十天”,四月卅日率残部撤离北京,再返山西。五月中旬二进太原。在太原城中,李自成部署固守山西之策,建立山西政权,以大顺军将领韩文铨为山西节度使,李若星为山西巡按,以前明降将陈永福统兵一万镇守太原。自己则率军继续南撤,直奔西安。陈永福虽有明之降将,却感召于李自成的信任与厚爱,矢志忠于大顺,效死命于李自成。他按李自成安排的“坚壁清野”之策,派兵四出清野,积储粮草,积极备战;拆南关城北城垣,防止清兵据南关而攻大城;清除城中可能之内患,搜捕晋王府宗室,前明遗官及可疑反叛者,剿杀于城内“海子堰”……决心死守太原,与城共存亡,抵御来犯清军,阻挠其南下、西出,穷追大顺军主力的战略意图。很快,南下追击大顺军的清军叶臣部,突破太行八陉之一的井陉、固关,兵临太原城下。陈永福以逸待劳,据城固守,清军攻城不息,连续二十余日,损兵折将,毫无尺寸之功。时值晚秋九月,清军见太原一时难以攻克,遂围城息养,等待“西洋神炮”到时再战。十月初三日,当时称之为“红夷神炮”的西洋荷兰海盗所用之攻城利器,运达太原城下。清军将火炮集中于太原城之西北角,霎时众炮齐放,“城垣立毁十余丈”。陈永福奔马城垣,指挥守城将士兵援城之缺口,一场血战直杀得天昏地暗。然而,人多势众,陆续不断的清军,仿佛决堤之水,涌入太原城中。不久,太原城陷落,山西节度使韩文铨战死,巡按李若星降清,太原守将陈永福在城之东南力战,突围南奔,不知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