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王府|晋王府:大明落日余晖中的血色剪影( 二 )


文章插图
太原被誉之“锦绣太原城”,源之于明代拓建后的太原府城,明太原城说是扩建,不啻新建。它的拓建者谢成,便是朱洪武皇帝的老乡兼同事、忠臣兼勋臣、莫逆兼亲家的死党永平侯。洪武三年(1370)朱明王朝百业待举,朱元璋将国之安危放在首位,对成人的十位皇子大举封藩,以屏卫国家,防止外患。同时也与开国功臣们进行政治联姻,加强统治集团的团结。在这两项巩固国本的政治举措中,皇三子朱棡被封为晋王,藩地晋省会城太原府,娉纳功臣谢成之女为妻。为皇子晋王将来行住之安稳,朱元璋钦命谢成为之打造晋王府邸。让老丈人给女婿营造安身立命之所,这位亲家翁皇帝可谓独具匠心。皇帝亲家说话,功臣亲家举事,两位姻亲,彼此心领神会。洪武四年(1371)初,谢成领旨奔太原,目睹环周十里之太原城,官衙、寺庙、商市、街坊充斥,城垣颓败,街窄路狭,难选造府之地。遂出城厢,另选佳壤。最初选准于汾河之西,故太原城旧址,一心要为女儿、女婿找一块风生水起之宝地。《晋乘蒐略》和万历《太原府志》均载:洪武四年,在太原故城修建晋府宫殿,木架已具,一夕大风尽颓,遂移建于府城。用风水学的观点,谢成将晋王府选址于大唐创祚之龙兴之地,用心何其良苦。然而,天公不作美,虽“木架已具”,却被“一夕大风”吹得架崩梁落。谢成惊惧,或以为是“上天示警”,遂立即停工撤走,重选府城外东北隅高地,另建。洪武八年(1375)七月,经四年之艰辛,晋王府邸落成,史称晋王府宫城。此城由外城、宫城二座城邑组成,外城垣在今街名南肖墙、东肖墙、三墙路(原西肖墙、北肖墙、上肖墙)之内。外城内有宫城,宫城辟四门,今西华门、东华门、南华门,即宫城通外城的三座门。依支离之史料可知,谢成所建晋王府宫城:“晋藩殿宇宫闱,宏丽冠诸藩”“自内城至公门,大殿、东西斋殿、灵寿等宫……”今天地坛、杏花岭、松花坡等,均在外城之内。晋王府城建成后,谢成又及时上疏,请扩建太原府城,奏因虽史无载,但旧城逼仄,藩邸建在城外,规制不合,安全有欠,则必是主因。《永乐大典·太原府》有“洪武八年七月,辰量作二十里”之载,万历《太原府志·城池》曰:“城池因旧城展作东南北三面,周二十四里。”两段史料昭示,新扩建太原城,原计划为二十华里,但把晋王府城圈入城中,实际完工时,城周长已是二十四华里有余,超逾计划完成。永平侯谢成将沿用近四百载的宋太原十里之城,扩展至二十四里余的明太原府城,是太原建城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纵看太原建城史,明太原府城二十四里余的规模与规制,明显远逊于唐五代之北都太原府三城。但迄明以来,综观全国之城池建设,除明初之国都南京,永乐及其后之国都北京,这两都之外,举国之内诸城,鲜有能与明太原城匹敌者。请看万历《太原府志》所载之谢成所建之太原府城:太原府城。宋太平兴国七年筑,偏于西南。国朝洪武九年,永平侯谢成,因旧城展筑东、南、北三面。周二十四里,高三丈五尺,外包以砖,池深三丈。门八,东曰宜春、曰迎晖;南曰迎泽、曰承恩;西曰阜城(成之误)、曰振武;北曰镇远、曰拱极。
 福王府|晋王府:大明落日余晖中的血色剪影
文章插图
明太原城有八座城门谢成之后,景泰初年,明王朝国势不若初创,边衅日多,遂在迎泽门瓮城之外,增建南关城。嘉靖四十四年(1565),又将南关城与大城连筑。又在镇远门瓮城外,增建北关城、新堡城。万历《太原府志》载:南关城,景泰初,巡抚朱鉴令居民筑。周围五里,高两丈五尺。门五,东居其二。嘉靖十九年,布政吴瀚重修。四十四年,巡抚万恭砖包并建连城,捍卫永赖。北关小土城,周围二里,高两丈四尺,惟南北二门。新堡,嘉靖四十四年,巡抚万恭筑,居太原营士卒。对上述诸志乘所载有阙失者,康熙盛世又有补述,康熙《阳曲县志》载:周垣小楼九十二座,敌台、逻室称之。崇墉雉堞,壮丽甲天下,昔人有“锦绣太原”之称,良不诬矣。后渐倾圮,嘉靖四十四年,巡抚万公恭重修大城城门楼及敌台。万历三十五年,巡抚李公景元重修。甲申闯逆焚毁东南角楼,议者谓:巽地属文,恐晋士不振,亟宜补葺。大清顺治七年,巡抚刘公弘遇,捐俸倡属建砖楼以补之。综上述史载,明太原城,由大城(府城)、晋王府二城、南关城、北关城、新堡城(即后来之新城)等六座城池组成。最早创于洪武四年,最晚止于嘉靖四十四年,明万历和清初均有修葺。如此壮丽的太原城,自在举国有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