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戚继光——人生下半场


 读书人|戚继光——人生下半场
文章插图
倭寇的结束意味着戚继光人生上半场结束了,他不得不走入下半场。。他的下半场是从一道奏折开始。上奏折的人叫吴时来的给事中,这人七岁能诗文,有神童之称,一次野火烧山,其父吟曰:"半块火可烧千仞山"。他接咏道:"一粒谷能种万顷田"。靠着神童的美誉,他参加县试、府试,均占鳌夺魁。和别的读书人不同,给事中不光读书厉害,还有一身虎胆。杀人不眨眼的小鬼子侵犯松江时,百姓纷纷入城逃难,小鬼子则在后狂追滥杀。还只是个小官僚的吴时来下令开城让数万难民进城,妥为安置。并亲率数百名强弩手出城迎敌,徒手杀了不少鬼子。让鬼子很是吃了一惊。经过这一战,他得以顺利升官做了刑部给事中。刚做了几天,就不安分,劾罢兵部尚书许论、宣大总督杨顺、御史路楷,丝毫没把大权臣严嵩放在眼里。这样的一个猛人和一般的读书人眼光不同,他更多的关注是北方的边防,眼看着小鬼子彻底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后,他的目光开始看向了北方。他向新皇帝建议让戚继光、俞大猷、谭纶等人训练蓟门一带的士兵。无论怎么看,这三人都是合适的人选。论资排辈,戚继光并不占优势。但戚继光有俞大猷、谭纶两人没有的优势——他认识张居正。对于这两人的关系,后世有种种传闻。写这些传闻的是一个叫王世贞的读书人,这人的本事的确不少,世人对他的评价是博综掌故,下逮书、画、词、曲、博、弈之属,无所不通。也就是说,这是个通才。似乎没什么缺点。如果说有,那就是心眼小了点。张居正当权的时候,王同学想做尚书,多次主动向张居正表示友好,还不辞辛苦的为张居正的父母作寿序,又赠送了许多礼物,包括一件极为名贵的古人法书。只可惜,张居正并不是你会来事,我就得帮你办事的人……所以王同学始终未能达到目的。
 读书人|戚继光——人生下半场
文章插图
这与王同学而言这是奇耻大辱。是耻辱,那就要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张居正生前,他什么也不敢说,可人死了,骂上几句还是可以的。为此,王同学很是费心费力的打探了一些小消息,用手中笔写着了一篇又一篇的野史。从后来的结果来看,王同学赢了。比如,他写张居正坐32人的大轿,就很生动,很像那么一回事。居正所坐步舆,则真定守钱普所创以供奉者。前为重轩,后为寝室,以便偃息。傍翼两庑,庑各一童子立,而左右侍为挥箑炷香,凡用卒三十二舁之。”对于这段话,便是几百年后,史学大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依旧采用。光这些还不足以让王同学满意,为此,他还说张先生的经济和生活作风是很有问题了,为了证明自己所说非,他将和自己关系很好的戚继光也拉下了水。昧着良心说戚继光暗中给张居正送了歌姬,送了银子,还送了补药。对于这些污点,戚继光很无奈,但并没有反驳。因为这些看似捕风捉影的事并非都毫无根据的,有些是真的。和好友俞大猷不同,戚继光很早就就看清楚了这个世界,在重文轻武的政策下,一个武将想要好好做事,光靠战功是不够的,文人的支持才是最终的取胜之道。懂得这一点的戚继光很早就摸透了这一切门道。面对庞大的文官集体,他选择了合作。哪怕是日子再难过,哪怕是再委屈,哪怕是仗再不好打,他都留了些人情世故的东西。一来二去,水滴石穿。当初那个并不十分出色的戚继光顺利的走入了人生的下半场。针对给事中吴时来提出的建议,朝廷采纳了,不过结果却有些不同。朝廷决定只任命戚继光即可。于是戚继光做了神机营副将,人生就此脱颖而出。南方的将士到了北方,似乎总是麻烦事。要么灰溜溜的离开,要么一事无成,要么,彻底的残废。但这一切在戚继光的手中变成了老黄历。昔日的人情世故,昔日的投资,在这一刻充分体现了出来。老上司,好朋友,千里伯乐的张居正对他好得有些过了头,蓟州有总兵郭琥有意为难,给脸子,没关系。换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