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颁奖词
这里有东阳唯一尚存的水口“城墙”和褒忠祠,是明朝工部尚书葛寅亮的出生地,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葛铭、葛绥成故里。它历经600余年的沧桑,气质沉稳而古朴。提及村史和先人,你能在这里听到一箩筐故事,娓娓动听。这便是全国文明村——东阳市虎鹿镇葛宅村。
文章插图
南京图书馆镇馆之宝《蟠室老人文集》,与东阳市虎鹿镇葛宅村渊源颇深。此书由南宋宰相葛洪(南马葛府人,号蟠室)著,自宋嘉熙元年(1237)刊印后,由家族世代传承,后被带至葛宅。1861年,太平天国军队攻陷东阳,葛宅人葛聚云临危受命保管先祖遗物,将《蟠室老人文集》带回家,藏在墙洞中。不久,太平军火烧葛宅,幸而古籍逃过一劫。
葛宅是葛洪后裔的聚居地,建村600余年,文脉赓续,代不乏人。近年来,葛宅走文化兴村之路,村党支部书记葛煊炜等人探访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浙江省博物馆等地,挖掘历史文脉,让历史成为村庄发展的源头活水。
文章插图
溯文化之源
家规家训凝聚家族力量
10月底,葛宅举行文化活动,老人们共聚一堂看节目、话家常,简单而温馨。葛宅是晋代大孝子许孜的家乡,后人崇尚其品德,称其居所为“孝顺里”。葛宅有500多户1300余人,老人约占30%。“我们已举办5届孝文化节,传承尊老爱老的传统风俗。”葛煊炜说,葛宅许多活动,都是依家规家训而为之。
据悉,葛氏家规发端于南宋,经明人修订补充,到清朝中期才臻于完善,注重家族的延承和发展。
葛宅村水口道路旁立着一块功德榜,写着“不拘多寡,皆为善举”。这也出于葛氏家规:“族有饥寒贫困者,富厚之家,当议周济……丝毫皆力也。”葛宅先人们故乡情结深厚。葛绥成编写的每部著作都在扉页上标注“献给我的父亲母亲”,落款“东阳葛绥成”。其故居后门有“吾爱吾庐”四个字,直接表达对家的热爱,他绘制的很多地图都标出“葛宅”地名。无线电专家葛崇明省吃俭用,把省下的钱寄给家人。上世纪80年代,其9个儿女都工作了,他写信叮嘱,让儿女每人拿出10元寄给东阳的亲戚。老家有需要,其儿女慷慨解囊,已为东阳和葛宅捐资40余万元。
曾几何时,葛宅村民对这些故事鲜有了解,只听说葛绥成、葛崇明等人的名字而已。“我们挖掘、梳理后,向村民展示了成果。”葛煊炜清楚地记得,村民听着先人们的故事,眼里闪烁着光芒。这些故事在家训馆里展示、在童学馆里讲述,让每一位先人都变得有血有肉。80余万字家族史《葛氏东阳》的出版,更让村民对家族文化有了认同感、自豪感,进而提振家族信心,重塑家族自尊。文化把葛宅人紧紧凝聚在一起,他们热心村庄事务,对村庄建设、文化活动一呼百应,尽心尽力。
文章插图
兴文明之风
丰盈文化培厚“精神土层”
除夕夜的“村晚”,葛宅连续办了很多年,9年前开始节日化、规模化,由葛六姣等人发起。葛六姣今年87岁,生于昆曲世家,爱好文艺活动,经常约村里的姐妹唱唱跳跳,自称“七姐妹”。2011年除夕,“七姐妹”自发在村庄广场上表演节目,许多村民来围观。
“我们表演了十几个节目。”葛六姣说,有一次中途下雨,节目泡汤。2013年,大会堂完成修缮,“村晚”有了室内舞台,其他村民也加入其中,节目越来越丰富,有秧歌舞、大鼓、太极功夫扇、铜钿棒等20多个。当初的发起人最年轻的也75岁了,她们仍活跃在各种文化活动中。最让葛六姣感到自豪的是,自己组建的17人队伍每年表演传统节目《十字莲花》,村里计划申请“非遗”项目。
- 读《刘氏族谱》,谈中国的姓氏及宗族认同和家风、家学的传承
- 巴蜀家风家训研讨会在宜宾南溪举行
- “家风故事汇”上线 讲述50余位古今名人家风家教故事
- 再出发的征程┆走进排练厅,聆听民族天籁
- 什么是家风,好家风是孩子成长基石,好家教矫正“熊孩子”3建议
- 闻喜宰相故里之称家风故事|宰相裴汶的《茶述》
- “红色清廉好家风”每周一播(18)——莫言:良好的家风影响人的一生
- 美食·美说│吴茂钊:侗家风情侗家菜
- 牟平公路中心举办“传承好家风”主题道德讲堂活动(图)
- 文物收藏|览大家风范 感赤子情怀(解码·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