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父母修养”之九:《窦燕山教子成才的“义方”究竟是什么?》( 二 )


“儿子,你现在洗心革面,弃旧图新,阴功浩大,善名已张注天曹,就连阴间的人都知道了。日后,你一定会生有五个儿子,并且五个儿子齐登科甲,个个成材成名;你也会益寿延年,至少能活到八十九岁!”
常言说,“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父亲在他梦中说的话,犹如金玉良言,促使他惊醒、反省,给了他极大的刺激和激励。于是,他洗心革面,弃旧图新,重做新人,努力修身积德。结果,他陆陆续续地生了五个大儿子。
他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治家教子,严格有章法:“家庭之礼,俨如君臣;内外之礼,俨如宫禁。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务耕读,女勤织纺;和睦雍熙,孝顺满门。”
渐渐地,形成了优良的家风。在良好的家庭生态环境熏陶下,几个儿子从小就刻苦读书,明礼懂事。
窦燕山的五个儿子,在他的影响和培养教育下,均成材、成名,都在朝廷中皇帝的身边担任过要职:
长子窦仪(914-966年)字可象。后晋天福年间中进士。最初为景延广书记,历任后晋、后汉、后周的官吏。到宋朝时期,授翰林学士,曾任“礼部尚书”,即国务大臣,是在朝廷中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高级官员。他学问渊博,曾授命主持撰写《建隆重定刑统》(即《宋刑统》)、《建隆编敕》,均属于第一等文献。
次子窦俨(919-960年)字望之。后晋天福年间中进士。历任后晋、后汉、后周的史官。天福年间,预定朝会乐章、二舞等。后周时期,预修高祖、少帝和后汉高祖的实录。授予翰林学士,负责考证雅乐,校定律吕。到宋朝时期,曾任“礼部侍郎”,即尚书的副手,是朝廷中的高级官员。他熟知典制故事,凡是祀事乐章、宗庙谥号,多是出于他手中。曾有著作《周正乐》,已佚失。
三子窦侃,曾任“补阙”,即朝廷中对皇帝进行规谏和举荐人材的高级官员。
四子窦偁(925-982年)字日章。后汉乾佑年间中进士。曾任判官、知府。宋朝初年,任比部郎中,982年任“参政知事”,相当于副宰相。
五子窦僖,曾任“起居郎”,即朝廷中侍从皇帝,掌管记录皇帝言行的高级官员。
窦燕山将五个儿子培养成材,一时名声大振,当时人们都戏称“窦氏五龙”。据说,当时有一位叫冯道的侍郎听说后,特别激动,特地赠诗一首,高度赞扬窦燕山“五子登科”:
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
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关于窦燕山教子成材的情况,都是来自民间的传说,有很浓厚的封建迷信的味道。我向广大读者介绍这些传说,并不是在这里有意识地宣传封建迷信。我相信读者对这种传说,也会有识别、分辨能力。之所以原原本本地介绍,是为了让读者知道,窦燕山是怎样教子成材的,他成功的“诀窍”是什么,他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教育子女,具体的教育方式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家长人格的力量。所谓“人格”,即个人的道德品质。家长是教育者,在家庭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子女能不能教育好,关键在于家长,在于家长的人格。如果家长的人格不好,道德水平低下,品质败坏,“己不正,如正人何?”就是有再好的教育方式方法,也是无济于事的。就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上梁不正下梁歪。”
中国古人说:“课子课孙先课己。”这里的“课”,即教育、修炼的意思。就是说,要教育好自己的子女,首先要教育好、修炼好自己。
“打铁先得自身硬。”打铁是个技术活儿,但首先是个力气活儿。要从事打铁的作业,得先有一个棒棒的身体。没有一个健壮的身体垫底,就是有再好的技术,也无法施展。
同样的道理,要教育好孩子,家长首先加强自身修养,品行得“过硬”。希望孩子成为“好人”,自己首先成为“好人”。因为孩子是家长的“复制品”。希望孩子成为“明白人”,家长要首先成为“明白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那是不可能的。
窦燕山教子成才的故事告诉做父母的,家庭教育并不单纯是个“技术活儿”,主要是靠家长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靠家长人格的影响和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