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父母修养”之九:《窦燕山教子成才的“义方”究竟是什么?》

标签: 分类: 父母修养
《窦燕山教子成才的“义方”究竟是什么?》
赵忠心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这耳熟能详的话是出自我国宋代学者王应麟编著的《三字经》。窦燕山的五个儿子,不是进士,就是宰相,个个成材。他在中国历史上“知名度”相当高,历来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为世人所仰慕。他究竟是怎样教子成材的呢?也许有人知道的并不多。
说窦燕山教子“有义方”,不是说他有什么“灵丹妙药”、“绝招儿”。“义方”并不是指的具体的“方式方法或手段”,而是行事、做人、教子所遵守的规矩法度。
“义方”源自《逸周书。官人》:“省其居处,观其义方。”《左转。隐公三年》:“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斜。’”后多指教子的正理正道。
其实,“窦燕山”并不是他本来的名字。他的原名叫“窦禹钧”,生活在唐朝末年和五代后周时期,距离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他的老家是蓟州渔阳,也就是今天的天津市的蓟县一带。过去,“渔阳”属古代的燕国,地处燕山一带。因此,后人习惯称他为“窦燕山”,他本来的名字却鲜为人知。
窦燕山出生在唐朝末年,最初在幽州府任一个普通的官员。到后周时期,升任太常少卿,在朝廷中掌管朝廷礼仪;后来又任右谏议大夫,在朝廷中负责掌管随从规谏等事宜。他是个读书人,擅长词学,在当时有一定名气。后来,他在家乡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建造义塾十年,聚书万卷,聘请名儒、教授、读书人授课,很受欢迎。对家境贫寒的读书人还供给衣食,他的义塾培养了不少的名人显贵,有重要的贡献。
据记载,窦燕山出身于富豪人家。但他年轻时,品行并不怎么好,心术不正,经常以势欺压、坑害贫贱。比如说,有贫苦人家借他家的粮食,他乘人之危,投井下石,总是“小斗出,大斗进,小秤出,大秤进”,明瞒暗骗,昧心行事。灭了天理良心,遭人忌恨。他的父亲曾多次批评教育他,但他当成“耳旁风”,不思悔改,依然固我。
由于他做了很多损人利己的缺德事,人们都咒骂他会遭到“报应”。到了三十岁的时候,他竟然还膝下无一子,真的被人们言中了。
过去,人们结婚娶妻都比较早,都说“早生儿子早得济,早生女儿坐上席。”要是到三十岁还都没有孩子,就预示着他这一辈子将会活得很不景气:“三十岁不得子,巴巴结结一辈子。”
人都三十岁了,膝下还没有一儿半女,窦燕山非常着急,白天吃不下饭,夜晚做恶梦,总是心事重重,心里压力很大。
据说有一天晚上,窦燕山做了一个梦,他死去的父亲托梦给他。在梦中,父亲声色俱厉地训斥他说:
“你这小子,从小就心术不正,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我多次批评教育你,你都当耳旁风。如果你不痛改前非重做新人,迟早会遭到报应的。你不仅这一辈子没有儿子,断子绝孙,成为可怜的绝户头,甚至还会短命!你要悬崖勒马呀,赶快改过迁善,重做新人,大积阴德,广行方便。只有这样,才能挽回天意,改过呈祥!”
窦燕山猛地从梦中醒来,父亲的忠告,久久在耳边萦绕,总也挥之不去。古时候的人都特别相信做梦。于是,父亲的忠告,他牢牢记在心中。他下定决心,弃恶从善,痛改前非,改邪归正,缺德的事再也不做了;而要千方百计地行善积德,多做好事、善事。
燕山|“父母修养”之九:《窦燕山教子成才的“义方”究竟是什么?》】在客店中捡到一袋银子,为找到失主,在客店里整整等了一天的时间。他的乡亲邻里,有的因家境贫寒,女儿出嫁买不起嫁妆,男儿娶不起媳妇,窦燕山就慷慨解囊,助人喜结良缘。在自家开设私塾,延请名师授课,广泛吸收儿童少年,没有钱的,就主动把孩子接来,免收衣、食、宿、学等费用。窦燕山简直是脱胎换骨,就像是换了一个人似的。
据说,后来窦燕山晚上又做了一个梦。这个梦不是恶梦,而是个好梦。在梦中,他已故的父亲又托梦对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