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从石洞里走出来的一个民族,抵抗英日守护中国,人口四十三万

中国的陆地边境地区大部分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凡是强盛的中原王朝,都十分注重搞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而云南的少数民族尤其多,今天的五十六朵民族之花,有一大半都生活在云南。千百年来,这些少数民族繁衍生息,孕育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四十三万在中国生活的佤族人就是其中一支。佤族的名称虽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正式确定下来的,但是,他们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在先秦时期。在佤族的创世史诗《司岗里》中,佤族人的先祖是从“司岗”中诞生的,“司岗”有石洞、洞穴、葫芦的意思,虽然各地的佤族人对“司岗”的解释并不相同,但是他们共同都视阿佤山为本民族重要的发祥地,千年前的佤族人可能就是从阿佤山中走出来的。
 民族|从石洞里走出来的一个民族,抵抗英日守护中国,人口四十三万
文章插图
在先秦时期的书中,有“僬侥”这个族称的记载,《后汉书》中记载“僬侥”在永昌郡,这个永昌郡就是今天云南保山一带,而保山正是佤德语支各族的分布区,“僬侥”很可能就是佤族的先民。佤族之所以能一直绵延至今,还与三国时期的蜀汉有关,刘备在西南地区建立了蜀汉政权,为了稳固统治,诸葛亮主张开发西南边疆,巩固后方,以增强国力。在诸葛亮的谋划下,蜀汉与佤族人签订了“互利盟约”,佤族人归属蜀汉,帮助刘备守好西南边境,蜀汉必须承认佤族王的世袭地位,如果佤族人的领地受到外敌侵犯,蜀汉承诺出兵救援,双方在军事上相互支持。
 民族|从石洞里走出来的一个民族,抵抗英日守护中国,人口四十三万
文章插图
依靠蜀汉,佤族人有了不容小觑的力量,更加重要的是,诸葛亮还将先进的生产方式传授给了佤族人,他把茶种、棉籽等农作物种植方式教给了佤族人,让佤族人摆脱了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手段,这对于佤族的发展是莫大的帮助。因此直到现在,佤族人仍然牢记诸葛亮的恩德,佤乡很多地方都有“诸葛山”、“孔明山”。佤族的特色茶饮“石板烤茶叶”,相传也与诸葛亮有关。长期的多民族共居让云南地区的各个少数民族相处的十分融洽,但是,这种平静却在1885年被打破了。英国人在占领了缅甸之后,就开始觊觎我国的云南地区,他们以中缅边界问题为借口,多次骚扰云南地区的居民。
 民族|从石洞里走出来的一个民族,抵抗英日守护中国,人口四十三万
文章插图
英国人一会儿派人前来勘探地形,一会派军队过来“探险”,侵略的野心昭然若揭。他们甚至还暗中鼓动佤族人脱离中国,清政府没少和英国抗议,但是都没有用。1934年,英国人公然进入阿佤山区,还亲手制造了“班洪事件”。过去,人们把银炉叫做“炉房”,阿佤山区就有一个由班洪、班老、永邦3个佤族部落共管的“炉房”。英国人知道这一带银矿较多,英国“缅甸有限公司”工程师伍波朗暗中收购“炉房”的矿渣化验,发现班洪“炉房”矿渣的含银量非常高,为了抢夺这一“炉房”,伍波朗花钱收买了三个本地人,要他们去拉拢班洪、班老等人共同开发矿产。结果,班洪拒绝了这一要求,准备武力反抗。
 民族|从石洞里走出来的一个民族,抵抗英日守护中国,人口四十三万
文章插图
伍波朗一计不成,干脆撕破虚伪的外衣计划抢夺银矿,他获得了英国殖民政府的支持,找来了近千名印度雇佣军,再加上几百名英军,在1934年1月开始从缅甸向班洪地区进发,打算强行采掘矿砂,冶炼白银。班洪王得知这一情况后决定自卫反击,坚守银矿,他立刻通知其他的佤族部落联手,并且召集佧佤兵驻守在银矿附近,还对外宣布“宁血流成河,断不作英帝国之奴隶;即剩一枪一弩、一妇一孺,头颅可碎,此心不渝。”事情传到内地后,激起了全国同胞的反抗侵略怒火,国民政府派委员赠送火药等作战物资,昆明民间还成立了 “云南民众外交后援会”,用来动员民众声援班洪抗英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