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殁后振芳尘:魏征家族的沉浮( 二 )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 , 魏征病重将卒 。按照当时的礼制 , 人死后要停灵于家内寝堂上 。然而魏征一生清俭 , 虽身居高位 , 却居第简陋 , 家内竟无正寝 。当时 , 太宗正要在宫内营造一座小殿 , 听说魏家没有寝堂 , 就下令用自己营造小殿的木料给魏征建了寝堂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正月 , 魏征病逝 , 太宗亲临恸哭 , 废朝五日 , 本想以最高礼遇安葬魏征 , 但魏征妻裴氏以魏征遗愿婉拒 , 最后丧事从简 。太宗亲自为魏征神道碑撰写碑文并书丹 , 代表了官方层面对于魏征一生功绩的盖棺定论 。出殡之日 , 太宗登苑西楼 , 临路哭祭 , 太子奉诏致祭 , 百官送出郊外 。这可看作是君臣相得的最后一幕了 。
魏征身后的落寞
魏征卒后 , 唐太宗以镜子来比喻他的作用 , 这早已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典故了 。然而 , 如果就此认为魏征的历史地位铁板钉钉 , 那就与事实不符了 。
魏征去世的贞观十七年 , 正是太子李承干与魏王李泰为皇位争得不可开交之时 , 李承干后因谋反案获罪 , 属于太子集团的杜正伦被流放 , 侯君集被杀 , 这两人都是魏征推荐的 , 当时就有人跳出来说 , 魏征结党 , 这触动了太宗敏感的神经 , 他对魏征的信任因此受到强烈冲击 。之前 , 太宗将女儿衡山公主下嫁魏征嫡子魏叔玉 , 适逢魏征去世 , 婚事不得不延缓 , 但此时情势已经逆转 , 就在魏征卒后六个月 , 太宗不但手诏废除了联姻 , 还下令将魏征神道碑仆倒 。如前所述 , 神道碑是官方对于大臣一生功绩的盖棺定论 , 魏征神道碑由太宗亲自撰文并书丹 , 碑石刻完后 , 停于宫城北门 , 当时长安的公卿士庶纷纷前往临摹观看 , 每日都有数千人 , 可以想见当时此碑之被推崇及碑文流行之广 。
太宗这一次仆碑 , 既是对魏征的否定 , 也无异于自我否定 , 这表明君臣相知的神话已然破灭 。贞观十八年十月至十九年九月 , 太宗发动了对高丽的战争 , 结果无功而返 。当他途经昭陵 , 遥望魏征墓时 , 追思起魏征的犯颜直谏 , 感慨如果魏征还在 , 必定会劝阻这次辽东之役的 。于是太宗慰劳魏征妻儿 , 派人祭奠魏征墓 , 把之前仆倒的神道碑重新立起来 。不过 , 我们在今天的史料中已经看不到魏征神道碑文的只言片语 , 碑依旧躺在昭陵魏征墓前 , 但碑上的文字早就磨泐得无法辨识了 , 这不得不让我们对太宗与魏征君臣关系的修复产生怀疑 。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 , 太宗薨 , 九月二十四日的敕书中指定的配享功臣名单里没有魏征 , 这是耐人寻味的 。在传统观念里 , 大臣死后能否得以配享先帝太庙 , 这是判定此人生前功绩及与先帝关系的最重要风向标 , 魏征不在其列 , 说明太宗对于魏征的心结并未完全打开 。
到了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闰二月十五日的敕书中 , 才规定魏征配享太宗庙 。当时 , 中宗刚刚复唐不久 , 需要一些拨乱反正的措施来收揽人心 , 对前代功臣的尊崇是重要举措之一 , 魏征正好赶上了这个契机 。
至唐玄宗开元中 , 魏家寝堂遭受火灾 , 魏征子孙哭三日 , 玄宗特令百官赴吊 。此举未有先例 , 自然不同寻常 。神龙反正以后 , 中宗、睿宗下敕要“一依贞观故事” , 但政治上的混乱局面仍然在继续 , 不少大臣也援引“贞观故事”批评时政 , 可见“贞观故事”对于朝野来说都具有很大的号召力 , 也成为共享的一种资源 。玄宗即位之初 , 也制定了“依贞观故事”的基本方针 , 他同样需要切实的措施来落实这一政策 , 而非仅仅停留在敕书文字上 。如上所述 , 魏家寝堂是太宗用宫中殿材特为魏征修建的 , 属于特殊恩典 , 它绝不仅仅只是一座寝堂 , 更是一座贞观时代君臣关系的“纪念碑” 。所以玄宗令百官赴吊 , 意在昭示天下自己追慕太宗、尊崇功臣 , 复贞观故事的决心 。不过 , 此举带来的效应可能只是一种象征意义 , 位于长安皇城东面永兴坊的魏征宅因此短暂地博得了世人的眼球 , 很快便又沉寂下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