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王阳明:把一手好牌打成惨淡人生,反手又把一手烂牌打得心花怒放( 二 )


王阳明就跟演员请教其中的奥秘。演员说,我翻跟头时,脚跟立稳,牙齿咬紧,让太阳穴鼓起来,深吸一口丹田真气,全神贯注牢牢卡住头盔。然后所有跟头一气呵成,动作也就完成了。
这个故事让王阳明深受启发,那就是做事前,先立稳脚跟,做事时,一定要咬紧牙关。
有了这个信念,王阳明又踏上了去贵州龙场的路上。
王阳明不敢贸然去上任。在龙场附近有一片竹林,王阳明暂时扎营。在这里,他拼命的砍竹子,想实践一下《大学》里说得“格物致知”。
经过几天的努力,王阳明格竹致知的想法失败了。他终于开始思考,所谓圣人之道,不在书本上,而在自己心里。他的原话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萌芽。
正如,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修佛与修道其理“大道相通”。灵山不在别处,就在心头。
 王阳明|王阳明:把一手好牌打成惨淡人生,反手又把一手烂牌打得心花怒放
文章插图
明白了心乃道之源这个根本道理,王阳明在晚年总结出了“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教,恰合上了老子的《道德经》思想。
四句教首先提出古往今来第一难题,善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之初是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初是性本恶。而王阳明认为,人之初,其实是无善恶。
善恶的形成,恰恰是在意识动了之后。
当初,自己为救人上书,却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刘瑾的善恶。刘瑾抓人,不是从是否有利于大明朝的国家利益出发,而是从私欲出发,简单说,就是逆我者死。
王阳明没有看清对手的本性和事件的本质,单独从正义角度去做事,就好比那个戴着头盔翻跟头的演员一样。你的脚跟没有立稳,未能做到全神贯注,所以失败是必然的事情。
许多时候,我们应该学会等待和思考。从思想的角度来说,王阳明的“心学”独树一帜,他被后世尊为“圣人”是当之无愧的。因为他的思想同《道德经》一样,可以引人以思考,给人以启迪。
 王阳明|王阳明:把一手好牌打成惨淡人生,反手又把一手烂牌打得心花怒放
文章插图
四句教的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格物”的本质正是为善去恶。世间小人的数量并不多,但破坏力惊人。小人什么招数都用,因为他无须遵守任何的天道、地道与人道。而君子就不同,君子都会有固有的操守。所以如果没有外力的帮助,君子肯定是斗不过小人的。如果长此以往,岂不是君子都要被小人杀的绝种了吗?事实上,还有一个天道在。这就是天道的格物。
天道永远站在公平正义一边,古往今来,欺天之人都没有好下场。
《史记》记载,帝武乙“射天”,遭雷劈身亡;宋王偃“射天”,遭齐湣王与魏、楚伐宋,杀王偃,遂灭宋而三分其地;秦武王嬴荡强入周王城举鼎,绝膑而亡。
种种逆天而行的例子不胜枚举。
倒行逆施的刘瑾自然也逃脱不了被惩罚的命运。就在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提心吊胆担心被刘瑾再次追杀灭口的时候,京城传来消息,刘瑾罪行暴露伏法。1510年8月,刘瑾被处以凌迟之刑。
王阳明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心花开放。正如他给弟子讲道时说得那样:“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风林秀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