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字画|西 泠 印 社 早 期 社 員 方 介 堪

西泠印社走过百十余年 , 历经岁月的流逝 , 留下了诸多的人、物、事 , 构成了一部厚重的印社发展史 。孤山社址有一条“鸿雪径” , 取意于宋代诗人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 , 应似飞鸿踏雪泥 。
今辟专栏“寻味孤山” ,时间轴以光绪甲辰创社至2003年百年华诞 , 有重点地介绍西泠人物、收藏、旧事 , 以此缅怀前辈先贤 , 表彰懿行美德 , 激励我侪不忘初心 , 砥砺前行 。
书法字画|西 泠 印 社 早 期 社 員 方 介 堪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书法字画|西 泠 印 社 早 期 社 員 方 介 堪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方介堪
(1901-1987)
原名文渠 , 字溥如 , 后改名岩 , 字介堪 , 以字行 。晚号蝉园老人、晚香堂主 , 斋称玉篆楼 。浙江永嘉人 , 今温州市 。生前为西泠印社副社长 。毕生从事艺术创作 , 擅长金石 , 先后治印2万余方 , 郭沫若评其印章“炉火纯青” 。
谢磊明与方介堪都是西泠印社早期社员 , 但比方老年长17岁 。谢氏和方老不同 , 出身于永嘉世家 , 是富甲一乡的名士 。谢氏的收藏极为丰富 , 玺印、印谱、金石、碑帖、书画、图书等无不精妙 。且谢光不但为人豪爽 , 肯将藏品令识者观赏 , 并非“秘藏”者流;而且极有眼光 , 一见方老的印作即认为是可造之材 , 可谓印界的伯乐 。方老是22岁认识谢光的 。其时 , 谢氏早已在印学界有相当地位 。虽不必以印为业 , 但也常应各方友朋之求 。不久 , 方老即接受谢氏之邀请 , 进入谢府助彼整理典籍及钩摹印谱、碑版等 。由于谢府的大量收藏 , 又兼谢氏的教导有方 , 使方老内在的才赋突飞猛进 。三年以后 , 已经卓然不群了 。其间 , 方老曾为谢氏代刀 , 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王氏所撰《白鹃楼印蜕》中 , 有“介堪与其朝夕相处 , 并与摩挲鉴赏 , 且师事之 , 磊明为友朋酬应之作或假手焉”的记载 。
方介堪一生中的第二个契机 , 是于1926年春随邑绅吕文起前往上海 。吕氏是光绪十一年举人 , 曾任福州知府 , 民国中弃官经商 , 曾为温州商会会长 。由于到了上海 , 方老接着又有了三个机遇 。因为他以印为特长 , 从生活着眼 , 自然首先进入这一领域谋生 。那时 , 吴隐(石潜)在上海以西泠印社的名义办出版事业 , 方老即加入吴隐的麾下 , 任西泠印社出版部主任 。这样 , 为方老结交沪杭两地的印人以及深研印学开了方便之门 。
那时 , 赵叔孺(时?)在沪上以金石书画名 。赵氏系福州人林颖叔的女婿 , 与吕文起自然相知 。不久 , 经吕氏的引荐 , 方老就拜在赵氏的门下 , 继续深造 。当时上海的印坛 , 吴昌硕和赵叔孺各成体系 。若论社会影响 , 当然吴胜于赵 。方老之所以择赵而从 , 完全是从金石书画的风格取决的 。吴阳而动 , 赵与方均阴而静 。秉性如此 , 强扭不佳 。然而 , 方老和吴昌硕是有交往的 , 而且甚得吴氏的奖掖 。
1926年秋 , 方老又有了到上海以后的第三个机遇 。由于他得到了刘海粟、黄宾虹的赏识 , 年未30即担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以及新华艺专、中国艺专等校的书法篆刻课教授 , 这真是个难得的异数 。由于这些学校是我国最早的美术专科 , 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对我国现代的艺术领域有重要的作用 。师因生而尊 , 方老的桃李遍植所受到的尊荣是无法形容的 。浙江有一位毕业于上海美专的画家郑仁山 , 其指画在抗战前就名驰海内外了 , 印章也刻得很好 。他曾骄傲地说:“我是方介堪的学生 , 我比老师大6岁 。”
方介堪有着多方面的修养与技能 , 无愧于金石家、书法家、篆刻家、画家、诗人、鉴赏家、教育家等称号 。但最为人称道的 , 应该是篆刻家 。他的艺术创造、学术著作与教育事业这三项大成就 , 也都突出在一个“印”字 。所以 , 郑逸梅《艺林散叶》有“方介堪由刻而书 , 由书而画 , 由画而诗”之论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