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一部关于河西走廊的编年史——纪录片《河西走廊》观后感( 三 )


敦煌 , 一个令全世界为之侧目的名字 , 因神奇浩瀚的鸣沙山和博大精深的莫高窟而享誉世界 。作为河西走廊上的一座边城 , 敦煌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 沉淀出了令世界惊叹的艺术宝库 。
公元344年的一个黄昏 , 和尚乐僔途径宕泉河谷时 , 看见鸣沙山在金光之中似千佛显现 , 认为是佛家圣地 , 于是留下来开窟造像 , 开启了敦煌石窟艺术的先河 。此后的若干个世纪里 , 三危山下 , 鸣沙山畔、宕泉河谷的石壁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洞窟 , 一代又一代的僧侣、画匠们将他们的信仰和希望绘制在石壁之上 。公元七世纪 , 中国历史进入了又一个强盛繁荣的时代 , 大唐王朝的富庶和开放 , 使丝绸之路迎来了自汉以来的第二个鼎盛时期 , 敦煌也成为史书中形容的“华戎所交一大都会” 。对于雄才大略的“天可汗”唐太宗来说 , 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西域的安宁是国家战略的既定目标 , 在大唐的强力管控下 , 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的交流日渐繁荣 。大唐的军队征服高昌回撤时 , 一部分工匠选择留在敦煌 , 其中就包括李工 , 他成为了莫高窟第220窟的画师之一 。第220窟北壁所描绘的盛大舞蹈场面 , 被公认为具有“吴带当风”“满壁风动”的画圣吴道子的神韵 。今天我们有幸到莫高窟瞻仰到的美轮美奂的壁画 , 都是那些不知名的画师们一笔一笔画出来的 , 史料中没有记录下他们的真实姓名 , 片中只能用李工作为代称 。繁荣的唐朝贡献了莫高窟近一半的洞窟和壁画 , 尽显大唐文化的宏大辉煌 。
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的一千年间 , 莫高窟、西千佛洞、东千佛洞、榆林窟等石窟群 , 形成了建筑、雕塑、壁画三位一体的艺术圣地与历史文化宝库 。不朽的岩石赋予了佛像们接近永恒的气质 , 让千年后偶然到来的游山者们感受到超然物外的沉静与智慧 。
河西走廊 , 砥砺奋进 , 继往开来
十五世纪以后 , 一个属于海洋的世纪悄然来临 , 明王朝杰出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 。90年后 , 葡萄牙人达伽马开始了西方人的地理大冒险 , 但明朝政府僵化消极的对外政策使丝绸之路在有意无意间走向凋敝 , 河西走廊也暂时归于沉寂 。
1842年 , 曾经领导了虎门硝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路过河西走廊 , 在嘉峪关留下了“除是卢龙山海险 , 东南谁比此关雄”的诗句 。几年后 , 结束流放生涯的林则徐在湘江边的岳麓山下接见了一个叫左宗棠的年轻人 , 将他在西北的所思所想 , 连同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地图 , 托付给了眼前的一介布衣左宗棠 , 他说:“东南洋夷 , 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 , 舍君莫属 。”
十几年后 , 阿古柏在沙俄的支持下入侵新疆 , 一切被林则徐不幸言中 。已是封疆大吏的左宗棠 , 在朝廷的支持下 , 决定继承前人的遗志 , 从金城兰州出发 , 取道河西走廊收复新疆 。他调集湘军进驻兰州 , 积极备战 , 指挥官兵修筑了一条从兰州直通河西走廊的道路 , 由于景色荒凉、气候干燥 , 道路两旁栽满了在河西随处可见的杨树、柳树和沙枣树 , 率领湘军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收复了伊犁之外的大部分失地 , 沙俄也被左帅和将士们决一死战的决心所震慑 , 不得不通过谈判将伊犁归还中国 。凯旋归来的左宗棠 , 在嘉峪关城楼上豪情万丈地写下了“天下第一雄关”的牌匾 , 古老的关城 , 也再次向世界敞开了大门 。随军的杨昌浚在《恭诵左公西行甘棠》中写道:“大将筹边尚未还 ,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 引得春风渡玉关 。”时至今日 , 河西人依然把当地的柳树称为“左公柳” , 历经岁月的沧桑 , 古老苍劲的左公柳依然在河西各地郁郁苍苍地生长 , 造福今日的河西百姓 。
第九集《苍生》讲述的就是这一时期的故事 , 河西走廊在19世纪所经受的磨难已经成为了历史的过去时 , 进入二十世纪 , 这条古老的走廊也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新生 。
《河西走廊》的最后一集是《宝藏》 。20世纪中期 , 河西走廊迎来了真正的工业化浪潮 。1949年9月 ,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了兰州、西宁后向河西走廊挺进 , 9月25日 , 玉门和平解放 , 祁连山下的老君庙油矿 , 成功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之中 。28年前的1921年 , 地质学家温文灏派谢家荣到玉门一带进行油田地质调查 , 半年后《甘肃玉门石油报告》完成 , 引发了中国地质学界对河西走廊地区的关注 , 但由于时局动荡 , 玉门石油的勘探又被延后了16年 。1937年抗战爆发后 , 孙建初带队前往玉门寻找石油 , 1938年8月11日 , 第一口井喷涌出工业油源 , 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的起点 。新中国成立后 , 玉门油田成为了河西走廊上第一个大规模开发的宝藏 , 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诚如我们经常提到的那句话“玉门 , 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 铁人王进喜的故乡” 。从玉门油田走出的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石油人 , 不仅为中国石油工业的起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更是以铁人精神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人报效祖国 。诗人李季有诗云“苏联有巴库 , 中国有玉门 。凡有石油处 , 就有玉门人” , 就是对玉门油田和石油人的最好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