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取士兴起于隋朝 , 经过唐朝时期的完善 , 最终成为了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 。可以说相较于世官制、察举制而言 , 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进步 。科举制前后历经一千二百多年 , 为封建政治体系选拔了诸多优秀人才 。
明朝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封建王朝 , 这皆有赖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大力倡导 。可以说除了宋朝时期的读书人之外 , 明朝的读书人幸福感也非常高 。
因为他们既不用交人头税 , 而且只要读书就会有“俸禄” , 包括粮食供给和学费补助等 。这其实就为明朝政府选拔人才 , 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契机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第一、古代状元乃人中龙凤 , 才学见识皆一流
状元是封建社会科举考试中的殿试第一名 , 按照当时的说法科举考试 , 分为乡试、会试以及殿试 , 第一名皆称为“元” 。例如 , 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 , 而殿试第一则自然称状元 。
明朝读书人地位非常高 , 这就使得“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 。据史料记载 , 明朝一共举行了90次科举考试 , 一共选拔出了90位状元郎 , 可以说各个都是人中才俊 。
这一点从明朝状元试卷真迹中略见一斑 , 有一位明朝状元的殿试答卷 , 条理清晰、思路缜密、观点明确 。
最重要的是全文两千多字 , 竟然没有一处语病、错别字 , 而且简直就是一副工整大气的书法作品 , 笔迹像是印刷出来的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第二、万历二十六年状元试卷 , 答题者为赵秉忠
提及赵秉忠可能很多人都是一头雾水 , 但是若要谈起唯一保存下来的明朝状元试卷 , 恐怕很多热爱历史的人都会赞叹不已 。
因为这份万历二十六年的状元试卷 , 就是这位赵秉忠高中状元时的真迹 。目前 , 这份万历殿试试卷收藏于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 。
公元1598年二十五岁的赵秉忠 , 告别青州府益都县的家人 , 踏上了进京赶考之路 。这位出身于官宦世家的青年学子 , 15岁补府学生、24岁中举人 , 或许他并未想到能中状元 , 但是殿试前三甲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一年万历皇帝开科取士 , 赵秉忠信心满满的参加了殿试 , 一举考取第一甲第一名中了状元 。如今大家看到的这幅状元殿试真迹 , 乃赵秉忠第13代孙赵焕彬先生 , 在1983年是捐献给山东博物馆的 。作为目前唯一的明代状元试卷真迹 , 早已是国家一级文物了 。
纵观1200多年的封建科举制历史 , 历朝历代的文武状元仅有770余人 , 可以说能够考中状元的人皆为凤毛麟角 。
而很多状元的试卷早已没入了历史尘埃 , 唯有明代万历二十六年状元赵秉忠的试卷 , 完好无缺的保存了下来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抛却它的历史价值不讲 , 单从工整、清晰、大气的字体上来看 , 简直就像印刷的艺术品一样 。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古代状元 , 不仅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 而且他们还是伟大的书法家 。第三、赵秉忠状元试卷写了什么
能够成为明朝状元绝非易事 , 尤其是能够让皇帝颔首称是的更不多见 。想必当年万历皇帝看到赵秉忠的试卷之后 , 也一定是眼前一亮 , 并被他的才学和论点所吸引 , 才会钦点他为当年的殿试状元 。
- 明朝|两顿饭天壤之别,吃出了朝堂党争的源头,最终促使大明逐步败亡
- 少校|国民闺女获高考状元,扑进冷面少校怀中:老公,终于和你一个军校
- 知行合一|儒家思想绵延千年,在明朝出现新的变化——王阳明重新阐释儒学
- 明朝|安徽有一座明朝古桥,至今在使用,建者是一寡妇,却被皇帝剥皮
- 明朝|当初崇祯吊死的那棵歪脖子树,300多年过去,那棵树现在还在吗
- 明朝|明朝朱元璋文字狱很少被人提,清朝乾隆文字狱为何总是被人诟病?
- 特别|历史上最特别的六位武状元,年纪最小仅9岁,最牛的当了皇帝
- 明朝|如果不是办了亡国之君崇祯的后事历史根本不会留下赵一桂的名字
- 明朝|从草根到帝王,看明朝朱元璋关于“稳固政权”的那点事儿
- 科举制|古代中探花,为什么要比中状元还开心?其中还隐藏这样的“猫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