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古代中探花,为什么要比中状元还开心?其中还隐藏这样的“猫腻”

大家好,我们的小胡子说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众所周知,公元587年,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创了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了家族血缘关系的世袭制度,给中下阶层打开了一个往上层阶层流动的窗口,是一项开天辟地的历史壮举。
 科举制|古代中探花,为什么要比中状元还开心?其中还隐藏这样的“猫腻”
文章插图
科举制的兴衰和封建时代的兴衰是紧密相关的,它可以说是封建制度下最好的人才选拔方式。不过,它自有自身的局限性和时代性,封建王朝走到历史末期,科举制也慢慢失去了原本的积极意义,变了味道。而熟知中国科举历史的读者都知道,科举制的人才都是一级级选拔上来的。什么都没考取的读书人只能叫做童生,只有通过了院试,也叫做童试的考验,才能被叫做生员,也就是常人口中所说的秀才。这一关往往难倒很多英雄汉,下到十岁出头,上到七老八十的童生大有人在。
 科举制|古代中探花,为什么要比中状元还开心?其中还隐藏这样的“猫腻”
文章插图
当考取了秀才后,就可以参加乡试了,在这关被录取的叫做举人,可以谋个一官半职了。详情可以参考《范进中举》这篇文章,在范进中了举人后,张乡绅立马来巴结他,不但送金送银,还送了房屋家产,丈人胡屠夫也一改昔日尖酸刻薄,开始对女婿唯唯诺诺。由此可见,举人这个头衔基本上就算正式抓到了向上层攀爬的扶梯了。再往上走就是会试,通过了的叫做贡士。考到这个阶级的基本上都不是为了打住谋官,而是把目光对准了更加辉煌的进士。
 科举制|古代中探花,为什么要比中状元还开心?其中还隐藏这样的“猫腻”
文章插图
所谓进士,就是参加并通过了科举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的考生。这些人都是同时代书生中的佼佼者,不但通晓古今,更是才华过人。他们之间也分为三甲,第一甲是前三名,就是我们熟知的状元、榜眼和探花。第二甲取若干名,赐“进士出身”头衔,第三甲也取若干,赐“同进士出身”。这么一看,肯定是中了状元最令人振奋,毕竟拔得头筹,全国第一的名号可是非常响亮和光耀门楣的,就像成语“成王败寇”所言,历史只会记住胜利者,状元才会被更多人铭记,被皇帝看中。然而,事实上,却是另外一回事。
 科举制|古代中探花,为什么要比中状元还开心?其中还隐藏这样的“猫腻”
文章插图
真实的历史里,中探花要远比中状元开心得多。原本按照惯例,皇帝点完三甲后,状元郎需要骑上大马游街庆祝的,不过有一回,状元因为样貌实在丑陋,为了场面好看,皇帝就让长相帅气的探花顶替了状元去游街。没想到,此举竟然沿袭了下来,之后成了皇帝点元不成文的标准,但凡是探花,除了学富五车之外,必定还是一名美男子,而状元则没有后面这个要求。都说当今社会是个看脸的社会,在古代其实也是一样的。皇帝点的探花是对这个考生才华和相貌的双重肯定,在仕途上不一定比状元发展要差的,有些八面玲珑的探花甚至在官场上比状元还要如鱼得水。
 科举制|古代中探花,为什么要比中状元还开心?其中还隐藏这样的“猫腻”
文章插图
说到探花颜值,清朝著名书法家王文治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不但字写得棒,长得还一表人才。而《小李飞刀》里的李寻欢也是个探花,文采好,风流倜傥,性格放浪不羁,迷倒了万千女性。而小李飞刀其实还有一个名字,就是小李探花。
 科举制|古代中探花,为什么要比中状元还开心?其中还隐藏这样的“猫腻”
文章插图
看来,颜值在哪个时代都是吃香的呀,虽然状元很神气,学识也是天下第一。但比起状元,更多人愿意被皇帝钦点成探花吧。各位看官,要是你们在古代,更愿意成为状元还是探花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看法。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