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古代权贵们真的爱朝廷吗?

《诗经》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段话阐述了中国王者的霸气和群臣的神气。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又说明了中国历史的改朝换代、江山易主犹如旋转的走马灯一样,统治者、管理者的角色总在不断变更。
而改朝换代、江山易主玩的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于是乎每“收拾一次旧山河”就有一批新权贵昂然涌现,一批旧权贵黯然退出。
新权贵鱼跃龙门呼风唤雨,旧权贵虎落平阳一蹶不振。由此说来,权贵们的命运确实与朝廷紧密相连、生死攸关。所以,既得利益权贵们最希望的就是江山永固、千秋万代,从而能长久甚至是永远沐浴着皇恩浩荡。
从这意义上来说,权贵们应该是最拥护、最支持、最爱戴朝廷的,一旦朝廷有难,这些深受王朝恩泽的既得利益者,理应挺身而出再所不辞惜、死心塌地、肝脑涂地的报效朝廷和支持朝廷。
可事情真的是这样吗?我们还是让历史来说话。
古代|古代权贵们真的爱朝廷吗?
 古代|古代权贵们真的爱朝廷吗?
文章插图
崇祯十七年三月(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部百万进逼北京,这时的京城,兵少粮缺,守备虚弱,己到火烧眉毛之窘状。
无计可施的崇祯准备放弃宁远,紧急调吴三桂部队驰援北京。
可打仗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行当,要吴三桂进京,大约需要一百万两银子的军费。而此时的朝廷财力已是山穷水尽,国库存储仅有区区四十万余两。因此,能否及时地筹措银款就成生死攸关的大事。
可是想要从老百姓身上征刮已没有充足时间也无充足地盘了,崇祯万般无奈,只得求助于文武百官捐赠。
 古代|古代权贵们真的爱朝廷吗?
文章插图
他希望自己的亲戚在危难之际起表率带头作用,于是密令皇后的老爸周奎率先纳银十二万两。崇祯就说:“你捐点钱,拿个三、五万做个表率吧。”周奎回道:“皇上,我两袖清风,为官正直,哪有钱啊,要不这样,明天您叫太监来我家取,我多少凑点给您?”
第二天小太监去周奎家取钱,门都没有进就回去找崇祯了,崇祯问:“你门都没有进怎么就回来了?”小太监答道:“他家没有钱,你老丈人门口挂了个牌子,上面写着此宅出售,一群中介在那里看房子,这不就是说没钱,现在把房子卖了凑银子么?”
你说这不是让崇祯难堪么?后来周皇后也看不下去了,拿出了5000两银子给自己老爹,意思就是说这5000两算你捐的,你给皇帝送去。
结果呢?第二天周奎只捐了2000两,吃了3000两的回扣!
最后你们知道李自成从他们家抄出多少钱吗?78万两白银!这仅仅是周奎一个人!
你说大明贪官污吏到什么程度了?你还能怪李自成造反吗?
 古代|古代权贵们真的爱朝廷吗?
文章插图
当时宫里的太监以王之心最富,但也仅献万金。还有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首辅多年的魏藻德,知道一点钱不出说不过去,于是含泪捐了五百两银子。另外,还有少许官宦捐了些。但大多重臣官宦,尽管他们多数富得流油,却纷纷装穷喊贫,甚至在自家的大门上贴出“此房急售”的字条,表示他们家里已穷到要卖房度日了,甚至有些人拿出一些不值几个钱的器皿什物摆在市上兜售,表示己至倾家荡产地步。
崇祯无奈,干脆来了个摊派,比如浙江出六千,山东出四千等等,个人的最高限额是三万,但满朝竟然无人达标。人家有钱不出,崇祯只好又改个法子,号召出力,令众人供输粮草官军,或赡养将士们的妻子儿女,使守城军队无后顾之忧,但将士妻子女儿到有人要,其他的根本没人要,所以,只好作罢。
与此相对照的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汉,他把一生积蓄四百两白银全部捐献给朝廷。当这位可怜的老人捐款出来走在街上时,耳闻李自成攻城的隆隆炮声,禁不住号啕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