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艺述史主播|雅鑫
艺述史官方原创
说起王阳明我们都会想到他的“知行合一”,其实在他自己眼中,另外三个字才标志着阳明心学的终点,他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分量非常重。其实我们可以扭曲地设想一下,如果只有“知行合一”,如果一个念头是杀人放火,那遵循着知行合一,岂不是胡作非为,因此需要“致良知”。
文章插图
王阳明的得意弟子南大吉问过他这样一个问题,说我犯过许多错误,先生为什么一句话都不提点我呢?
王阳明问,什么错误?
南大吉就把这样那样的事情数了数,王阳明就回答,我说过了啊,我不说,你怎么知道犯错了呢?南大吉说,是良知告诉我的啊,王阳明笑了,那良知是谁说的?南大吉恍然大悟,是先生讲的。
这就是说良知能帮助我们分辨善恶,而王阳明相信每个人都有善良的本质。这是从孟子“性善论”有所提炼,认为人的赤子之心是纯粹的,摒除功利的,而你做的那些错事坏事都是本心却被私欲蒙蔽才误入歧途。这就需要“致”,“致”就是“为善去恶”的格物实践,通过这种方法,恢复良知的本来面目。
文章插图
在这种性善论的基础上,恶或许只是一种习气,就是说有时候我们在人生的旅程中,内心迷失了,才丢掉了“仁义礼智”这几种德行。
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南大吉|王阳明毕生在追求什么?心学终点就这三个字】那良知具体体现在哪?我们可以从孟子的仁、义、礼、智四端心找一找答案,简单地说分别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文章插图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反省自己,良知往往是被私欲蒙蔽的,只有你的自知之明能发现,别人可帮不了你,这也就是儒家和王阳明都不断推崇克己和反省的原因之一。而当良知从我们自身出发不断扩展,不断地积累,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实现“大我”的境界,放到我们现在来说就表现在社会责任感上,表现在对其他人的真诚、无私和关怀中,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宽容,或许你眼中的世界就会焕然一新。
- 知行合一|儒家思想绵延千年,在明朝出现新的变化——王阳明重新阐释儒学
- 丝绸之路|为何要西天取经,佛教本来诞生在天竺,是谁带它传入的中国?
- 上海|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诞生在上海?
- 发现|大禹治水究竟发生在哪里?考古发现指向我国一发达省份
- 难缠|王阳明:小人奸诈太难缠?上中下三策来应对
- 和尚|中国最后一个“和尚皇帝”:不幸生在帝王家
- 辽宋夏金|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为何诞生在军事上“瘸腿”的宋朝?
- 武侠|【国学书院】王阳明:修行之道,首在诚意
- 王阳明|数十年的匪患,所有武将都搞不定,为什么王阳明2年内就平定了?
- 王阳明|梁启超为何提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