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才宁缺勿滥
据《资治通鉴》记载 ,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十二月 , 唐太宗在和房玄龄的谈话中指出:“官在得人 , 不在员多” 。太宗认为 , 大治天下的关键在于周密地处理政务 , 任命官员要根据才能情况 , 现官要进行淘汰 。他提出“任官惟贤才” , “谋夫孔多 , 是用不就” , “千羊之皮 , 不如一狐之腋” 。这些主张都是人才管理的经典性原则;太宗认为 , 任官不得人 , 再多也没有用 , “比之于画地作饼 , 不可食也” 。所以他命令房玄龄要大力精减官员 。房玄龄受命后 , 对中央机构进行了裁减合并 。改革后的唐中央机构文武官员总数为六百四十三人 , 裁去了十分之九 。唐太宗很满意 , 认为“吾以此待天下材 , 足矣”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房玄龄深得用人之道 , 因此用人宁缺毋滥 。有一时期 , 国家管理财政申报开支的部门缺少合适的人选 , 房玄龄“宁虚其位 , 而不以与人” , 因为他深知此岗位的重要性 , 宁肯暂时空缺也不能交给“聚财之臣”掌握 。这种“宁受吝权之讥 , 而不忍冒昧以与下”的精神 , 可谓用心良苦 。
很多企业岗位一旦出现空缺 , 就急不可待地找人补上 , 也不管是不是适合这个岗位 , 生怕对工作造成影响 , 岂不知 , 这种用人方式反而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 不如把岗位暂时空下来 , 等待最适合的人才 。
二、人才使用的法宝
1.海纳百川、为我所用
在人才使用上 , 唐初君主有相当清醒的认识 , 唐太宗认为:“吾为官择人 , 唯才是与 。苟或不才 , 虽亲不用 。如其有才 , 虽仇不弃 。”他又说:“为政之要 , 惟在得人;用非其才 , 必难致治 。”在太宗的贞观集团中 , 魏征、王、尉迟敬德、李靖等都曾是敌对营垒中的重要人物 , 被太宗纳入帐下后 , 逐渐成为中流砥柱 , 为唐代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高宗和武则天时期 , 虽然政治环境逐步恶化 , 但一批贞观时期的重臣仍然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
企业用人最怕“划线” , 前任用的人后任坚决不用 , 竞争对手用过的人坚决不用等现象就反映了这一突出问题 。用人要量才、量德 , 而不是人为地给人“贴标签”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尉迟敬德)
2.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唐代名将尉迟敬德原在刘武周麾下 , 刘武周战败后 , 尉迟敬德与寻相等一干战将向李世民投降 , 后来寻相等降将见风使舵 , 再次叛乱 , 而尉迟敬德却还在军中 。李世民军中诸将疑敬德必叛 , 马上把他囚禁起来 , 并请李世民将其杀掉 。李世民说:“敬德若叛 , 岂在寻相之后邪?”于是亲自给尉迟敬德松绑并进行了安抚 。尉迟敬德深受感动 , 从此更加死心塌地追随李世民 , 在后来的玄武门之变的腥风血雨中 , 尉迟敬德不仅不受李世民政治对手的诱惑 , 而且在武力争斗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 为李世民顺利登上皇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刘武周)
信任是工作的基础 , 信任与干劲成正比 , 领导给下属多少信任 , 下属就会给上级多大的热情 。特别是对于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 , 要给予更多的关心与支持 , 宽容他们的小失误 。
三、团队管理的经验
1.铁的纪律与铁的执行
唐太宗深知 , 只有纪律的保障 , 才能形成集体的力量 。在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率军攻打洛阳时 , 令军队“禁止侵掠” , 而“无敢犯者” , 正是由于纪律严明 , 才得到人民的拥护 , 也为他后来称帝打下了基础 。太宗即位后 , 更加强调依法办事 , 早在贞观元年(公元627年) , 他就曾表示过“法者 , 非朕一人之法 , 乃天下之法 。”他还认识到 , 铁的纪律必须配合以铁的执行才能真正发挥效果 , 要想严格执行 , 领导者必须要身先士卒 , 起到表率作用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 , 太宗发现自己所颁诏敕与律令相违时 , 指示臣下对此类诏敕不得顺旨施行 , 必须上奏 , 另作定夺 。以致形成“贞观之初 , 志存公道 , 人有所犯 , 一一于法”的良好局面 。
- 隋唐|唐伯虎:人这一生,有一个知心爱人,足矣
- 隋唐|丈夫将妻子藏了七年,父亲知道后逼其写下休书,结果让所有人诧异
- 趋之若鹜|李世民创造了1种职业,古人对其很鄙视,现代人却对它趋之若鹜!
- 白御王高谈|隋唐好汉之:紫面天王雄阔海
- 隋唐|“关中十八陵”——唐陵“地宫”之谜
- 隋唐|武则天14岁入宫,侍奉唐太宗11年,为何没有生下一儿半女?对此你怎么看?
- 隋唐|天津曾是沧州榷场边境口岸
- 隋唐|李渊共四个儿子将他们的名字连起来李渊谋朝篡位是 “必然结果”
- 人生中|隋唐一大龄剩女,44岁才找到心上人,婚后生一女,成千古一帝
- 隋唐|这个皇帝看似昏庸,在位期间却做了一件大事,造福百姓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