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之于中国,就是一位敢于直视淋漓鲜血的勇士,用文字戳穿时代阴暗的先行者。1927年12月17日,《雨丝》周刊刊登了鲁迅先生的一篇《小杂感》,那篇文章写到:“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而不憎道士。懂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那么人们为什么只憎和尚尼姑,而不憎道士呢?
【 道理|鲁迅:“人往往憎和尚,而不憎道士”,懂其中道理者,就懂得中国大半】
文章插图
在鲁迅看来,和尚、尼姑是一群“厌世者”。“盛世盆满钵满,乱世明哲保身”。便是他们的趋向。
这里便不得不提到道教与佛教的关系了。
大家都知道,道教是真正的中国特产,影响于下层人民远比佛教大。老百姓往往是佛道不分,以道解佛,而民间的神仙、禁忌也多与道教相关。
文章插图
其次,佛教、耶教都有相当完整且严谨的理论体系,道教的理论则显得零散而不完整,且含更多迷信色彩。再次,佛教徒讲斋戒、讲苦行、不近女色,而道教徒虽也讲虚静,但更讲采阴补阳、长生不老。如此不讲苦行的理论,自然容易获得中国一般老百姓的欢迎。
而且,佛教讲求舍身求法,普渡众生,而道教讲白日飞升,追求自己长生,未免显得更重实利,更符合人们利己的本性。
文章插图
在当时中国在遭受屈辱,对外来的东西都非常反感,鲁迅先生是拿和尚,尼姑来比喻外来的事物,因为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此理"是指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
文章插图
这句出自于鲁迅先生《小杂感》中的话,似乎从一出现争议就有很多,其实孰是孰非,只能说和鲁迅先生当时面对的境况有很大的关系。道教洒脱,佛教修庙建寺,导致人们对它的感觉难免会不那么纯粹,至于别的理解,大家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 君王皇帝|有人说开国皇帝决定了该朝代灭亡的方式,有没有一定的道理?
- 近代史|泱泱华夏5000年历史,真正的英雄有几个?鲁迅:只有这4个
- 血战到底|《八佰》八佰壮士,血战到底,向死而生,悲歌当哭
- 无人|俗语:“贫居闹市无人问”,还有另一句,十分现实,但很有道理
- 流传|“冬至”节气流传着很多俗语,你都听过吗?你觉得有道理吗?
- 特征|鬼谷子:真正有贵气的人,往往身上有三个特征,你有吗?
- 钱钟书|钱钟书为何终生避谈鲁迅?原因体现钱钟书父亲对儿子的厚望
- 道鲁迅先生|鲁迅为什么叫“鲁迅”?你知道这个著名的笔名是怎么来的吗?
- 世人|尧舜禹禅让被世人称颂,真是天下为公吗?真相往往叫人大跌眼镜!
- 特征|“成大事者,一看便知”:真正能成大事的人,往往有3个显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