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曾得到一支特种部队,却在北伐中无用武之地

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 自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他开始总领政务 。同年刘禅登基 , 是为蜀汉后主 。
就在这一年南中地区发生叛乱 , 少数民族的首领孟获自称南中王公然反抗蜀汉政权 。两年后 , 诸葛亮亲自率军出征以平定南中叛乱 。经过数月努力 , 南中之战获胜 。诸葛亮不仅稳固了后方局势、得到了武器辎重 , 还补充了兵源 , 更是获得一支神秘的“特种部队”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曾得到一支特种部队,却在北伐中无用武之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关于南中之战的细节史书没有描述 , 诸葛亮传也仅有短短十二字的描述:“三年春 , 亮率众南征 , 其秋悉平 。”
而在三国演义中 , 罗本却将南中之战绘声绘色的呈现在观众眼前 。孔明羽扇纶巾拥碧幢 , 七擒妙策制蛮王 , 达到了其军事生涯的顶峰 。
七擒孟获固然是看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 南中之战中蜀汉军队虽说是遭遇挫折 , 却也意外的收获了一支特种部队——藤甲兵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曾得到一支特种部队,却在北伐中无用武之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藤甲兵原为南中少数民族部落所有 , 诸葛亮南征时给蜀汉军队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孔明也是费了一番波折才打败这支部队 。起初 , 蜀军与藤甲军作战时 , 藤甲军的兵士远没有蜀军的人数多 , 但这些藤甲兵各个勇猛 , 面对强大的蜀军竟毫无惧色 。
最神奇的当属他们身披的“藤甲”了 , 它们防御力极强 , 刀砍不破、枪穿不透 。而自西周以来 , 兵器铠甲从青铜向铁制转变 。有人就要说了:“皮革铁制防具一样能御敌 。”
确实如此 , 但铁制铠甲有一弊端就是太过笨重 。一套防具加上兵刃往往几十斤重 , 短时间的战斗还可以 , 但经长途跋涉 , 兵士极易疲惫 。莫说要行军了 , 有的兵士站都站不稳了 , 身体素质不行的已经倒地上了 。
战国时代的吴起在选拔魏武卒时就主张“兵在精 , 而不在多 。”他要求武士必须能够拉开十二石的弓、身披全副甲胄带足半天干粮在一日内疾行100里 。
邓艾乃是蜀汉终结者 , 他偷渡阴平之时看到蜀道崎岖难以行走 。他便命令士卒脱去甲胄 , 大军才得以跨过山脉 , 奇迹般的包围了成都 。
看来兵士虽身体异于常人 , 但面对沉重的甲胄也是耗费过多 。藤甲却与普通的甲胄大相径庭 , 与之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曾得到一支特种部队,却在北伐中无用武之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优点
刀枪不入且抗击打能力强
这一点上铁制的甲胄虽也能抵御刀剑 , 但长时间的作战甲胄容易开裂 , 远不及藤甲的韧性 。铁甲虽能防御刀剑却很怕钝器 , 铁和青铜的传导性强 , 如果身中钝器就容易被震出内伤 , 而藤甲却不存在这个问题 。
藤甲极为轻便 , 能为兵士节省体力 , 也能提高部队的机动性
春秋之际流行车战 , 在周礼的规范下 , 两军多战于平原 。战车速度快、冲击力强的优势得以发挥 , 而随着时间推移 , 礼仪尽失、周礼不在 。进入战国时代 , 军队更善谋略 , 战车便显得过于笨重了 。慢慢的机动性更强的骑兵取代了战车 。
两军交战如果不是实力悬殊 , 双方很容易进入僵持阶段 。这时候身穿铁甲的兵士已经气喘吁吁 , 而藤甲兵却还能健步如飞 。
藤甲可漂浮在水面 , 当做救生衣 。
曹操赤壁之战惨败 , 锁链链接的战船虽能使之如履平地但却中了黄盖的诈降 。火攻之下士兵纷纷落水、死伤惨重 。一部分兵士死于火势 , 而绝大部分却是被水淹没 。如若此时曹魏将士身穿藤甲就可以减少伤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