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先主见张飞首级在匣中面不改色 , 放声大哭” 。(83回)
28.刘备在白帝城染病不起 , “又哭关、张二弟 , 其病愈深”;梦中见关、张 , “先主扯定大哭” 。(85回)
29.诸葛亮到白帝城 , 见刘备 , 先主“抚其背曰…… , 言讫泪流满面”;“先主令内侍扶起孔明 , 一手掩泪 , 一手执其手曰”。(85回)
30 。托孤时 , “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 。’”(85回)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三国志》及裴松之注记载了刘备因六次事件、六个人而涕泣 , 与“六哭”比较 , 《三国演义》对刘备哭的事件作了删、换、不变、增次数和增事件等 , 达三十事、百次之多 。哭法正、哭刘封被《三国演义》删去;哭田豫换成了哭赵云;在剩下的三件事中 , 除见髀肉复生的流涕和哭庞统之死不变外 , 增加了哭刘表的次数;然后就是大量地增加哭的事件 , 竟达二十多次;以及大量增加每件事哭的次数 , 使之难以准确统计;大量增加哭的烈度 , 使人难以置信 。
从哭泣的情感分析 , 史籍中的哭 , 都含有真情实感的流露 , 都是内心受到冲击、震撼而落泪 , 不是虚情假意和做作 。这从他每次哭的背景和人物事件可以清楚看出 。而《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哭则不然 , 很大一部分哭成为因政治、军事斗争之需而使用的一种手段 , 一种策略 , 是做秀去获得同情或信任 , 给人留下假、伪的印象;一部分哭虽然有真情又因其极度夸张而让人难以信服;只有少数哭是因真情而发 。那数十次假哭和夸张的哭 , 效果事与愿背 , 反而揭示出刘备枭雄的诡诈、伪善 。
从哭泣的原因分析 , 史籍中刘备的哭简单明了 , 《三国演义》中的哭其性质则变得复杂繁多 。有表示对汉室忠心的哭 , 如传汉帝被害的“痛哭终日”;有突出刘备为国为民仁德形象的哭 , 如请诸葛亮出山时的哭 , 百姓追随罹难时的多次大哭;有表现刘备仁义的哭 , 如哭刘表 , 哭刘琦之死 , 刘璋投降之哭;有突出重义气、重兄弟情义的哭 , 如哭关、张之死;有表现器重人才的哭 , 如哭徐庶离去 , 痛哭庞统之死;也有人性真情流露的哭 , 如与赵云分别的哭 , 得知刘安杀妻供己食的伤感等 。
《三国演义》作为小说 , 将刘备的形象作了新的定位 , 为了强调突出刘备的仁德、义气 , 在尽可能多的地方运用了哭这一形式 。《三国演义》用哭的形式来凸显刘备的仁德、义气 , 则有过犹不及、弄巧反拙的地方 。因此 , 《三国演义》所增刘备诸多过分的哭 , 并不成功 , 可以说是该书的败笔 , 一直受到评论家的诟病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不过 , 小说不等同于历史 , 历史上的刘备从来就不好哭 。
刘备年幼死去父亲 , “与母贩履织席为业” 。孤苦贫穷的社会底层生活给予他的心志、性情极大的磨练 。《三国志·刘备传》说 , 年轻时的刘备“少言语 , 善下人 , 喜怒不形于色” 。平常少言寡语 , 善于尊重他人 , 喜怒不露于形色 , 性格深沉内向 。检阅《三国志》(含裴注)的记载 , 关于刘备的“喜”“大喜”“甚喜”“大笑”“大悦”“怒”“大怒”等情感描述各自仅数次而已 。比较三国曹操、孙权、刘备三位创业之主的哭 , 曹操一生哭泣流泪十四次 , 孙权哭泣十三次 , 而刘备仅六次 。从这横向比较可以清楚看出 , 不管是真情或假意 , 哭泣不是刘备的性格特点 。在逆境中成长的刘备并不好哭 。
《三国演义》以关、张之死的哭最为突出 , 最为悲切 。书中用了“哭倒于地”“一日哭绝三五次 , 三日水浆不进 , 只是痛哭 , 泪湿衣襟 , 斑斑成血”“号哭终日”“哀痛至甚 , 饮食不进”“以头顿地而哭”等极致的词语来描述 , 然而史籍却没有关、张之死而刘备痛哭的只言片语 。
- 三国两晋南北朝|关于三国蜀汉的五大冷知识,你可能闻所未闻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里,最容易读错的名字,你都读对了吗?
- 三国两晋南北朝|诸葛亮计得孟获是怎么回事?孔明灯是谁发明的?诸葛亮有何功绩?
- 三国两晋南北朝|襄阳作为汉水旁的小城市,为何自三国以来,便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 三国两晋南北朝|他是火烧赤壁的大功臣,智勇双全,为何成为他人口中的无能之辈?
- 三国演义|学习历史知识无从下手?你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保证你受益匪浅
- 上半身|《三国演义》连环画里,为啥早期关羽张飞上半身没甲,后期才有?
- 优秀|三国时的一次工程失误为什么毁掉了一个优秀的书法家族?
- 夷狄|被迫还是自愿,魏晋南北朝的胡人政权,怎样走向“华夏化”?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时期,东吴派大将去夷州干啥?夷州是如今的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