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因明太祖的一句话,176年皇帝不召见大臣,太监成了"真皇帝"( 二 )


明太祖是开国皇帝 , 天下是他打下来的 , 以前又是皇觉寺的和尚 , 扫地挑水做饭样样干过 , 精力充沛 , 可以做独裁的 。再下去的儿孙 , 生长在深宫 , 精力一代不如一代 , 事业心也一代比一代弱 , 就做不到这样 , 便慢慢地偷起懒来 , 把政权交付与内阁 。内阁的权力慢慢地重起来 。
太祖、成祖时代 , 皇帝自己处决事情 , 口头吩咐大学士代笔 , 大学士自然只如一秘书 。后来皇帝年轻不懂事 , 事事要咨询大学士意见;而且皇帝因自己不懂事 , 腼腆害羞 , 也怕和大学士们常见面 , 凡是一应章奏 , 先由大学士看过 , 拿一张签条 , 写出他们的意见 , 附贴在公事上 , 送进宫里 , 再由皇帝细阅决定 。
明朝|因明太祖的一句话,176年皇帝不召见大臣,太监成了"真皇帝"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南京明孝陵
大明将近三百年 , 有的皇帝到内阁处理公务 , 有的不到内阁处理公务 , 甚至有几个皇帝则长久不管事 , 因不管事而更不能管事 , 就变成了怕见大臣 。于是经年累月 , 不再到内阁 , 一切公事都要送进宫里去 。最有名的就是万历皇帝明神宗 , 他坐了四十七年的皇帝 , 有二十几年没有上过朝 , 政府里大臣都没有见过一面 。自宪宗成化(朱见深)以后 , 到熹宗天启(朱由校)年 , 前后一百六十七年 , 皇帝也都没有召见过大臣 。现在我们几天不开会 , 就事情成堆 , 何况一百多年不开会研究重大事项?
我们不能埋怨这些皇帝不好 , 因为他们的精力、智力、实践经验有限 , 天天困在深宫 , 而要处决一切国家大事 , 强人所难 , 这是何等不容易!政府变成"秃头"政府 , 没有统揽事务的衙门和领头官员 , 国家事务怎能不成为"一锅粥" 。假如 , 国家没有国务院总理 , 这个国家怎么健康运行呢!奏章当作包鱼包肉的废纸 , 太监摇身一变成"真皇帝"
明代后期 , 皇帝和内阁不常见面 , 这就给太监弄权创造了"真空地带" 。皇帝有事交付与太监 , 再由太监交给内阁 。内阁有事 , 也同样送太监 , 再由太监上呈与皇帝 。甚至皇帝嫌麻烦 , 自己所批公事 , 私下叫太监替自己批注 。最后决策权落到太监手里 , 太监变成了真皇帝 , 掌管政府一切最高最后的决定权 。如果遇上太监懒批当儿戏的 , 便把奏章当作包鱼包肉的废纸 。这种黑暗腐败和啼笑皆非 , 惟有明代"独创" 。
明朝|因明太祖的一句话,176年皇帝不召见大臣,太监成了"真皇帝"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影视中的魏忠贤
明朝|因明太祖的一句话,176年皇帝不召见大臣,太监成了"真皇帝"】太监领袖称"司礼监" 。明代最坏最乱和皇帝最不作为的时候 , "司礼监"便是真宰相 , 而且是真皇帝 。
当初太祖定制时 , 也想到了可能出现的这种局面 , 立了一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金光闪闪铁牌 , 挂在宫门 。后人却当成"标签"和"耳旁风" , 你挂你的 , 我干我干 。这哪里是太祖所始料的呢?聪明总被聪明误!
宦官魏忠贤就是一个滑稽代表 。神宗即位后庸政懒政 , 象征皇权的章奏好多不加审问 , 朝廷上下逐渐形成朋党 , 好象每个人都是正义的化身 , 争论不休 , 事务成堆 , 乌烟瘴气 。这就给魏忠贤这类钻营者创造了"真空地带" 。
尤其是熹宗即位后 , 魏忠贤更加受宠和信赖 , 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最昏暗的宦官专权的序幕 , 一时厂卫之毒流满天下 , 人人自危 , 一大批不满魏忠贤的官员士子惨死;一大批无耻之徒阿谀奉承依附于他 , 溜须拍马之徒争先恐后为他修建生祠 , 立道德牌坊 , 歌功颂德 , 无尽不能吹捧 , 无耻之尤 。他自称九千岁 , 排除异己 , 专断国政 , 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 , 而不知有皇上" 。魏忠贤历经5个皇帝 , 揽权三朝 , 把整个朝廷搅成一团混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