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归|辽国统治者用什么手段让数十万汉人在契丹生活而不复思归?

《辽史》中有这样一句话“汉人安之,不复思归”。意思是汉人在辽国统治的契丹地区安家,几乎没有人想回到中原。
众所周知,北宋时期,政权林立,像宋,辽,西夏,回鹘,吐蕃,大理,女真等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不管是北宋和契丹,还是北宋和西夏,抑或西夏和契丹,契丹和女真,之间的矛盾都很尖锐,战争时常发生。尤其“胡汉恩仇”,在当时可以说是北宋社会的第一矛盾。金庸名著《天龙八部》中就曾描述过北宋和契丹之间的矛盾,胡汉恩仇须倾英雄泪,书中塑造的英雄人物萧峰,就是死于胡汉恩仇,在民族矛盾对立的情况下,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自己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来换取两个民族或者两个国家之间的和平。史料也记载北宋和辽边境地区,时常发生互相残杀的事情,连边境百姓都习以为常。
 思归|辽国统治者用什么手段让数十万汉人在契丹生活而不复思归?
文章插图
图:宋、辽战争图
综上所述,不管是从小说,还是从历史资料来看,当时是宋、辽矛盾是相当尖锐的。既然宋、辽之间矛盾如此尖锐,为什么数十万汉人在辽地生活有不复思归的现象呢?
这要从辽国的国家政策和当时的社会环境等方面来分析。
辽国在成功推行部族制和州县制以后,建立起对各地有效统治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理顺统治秩序,在对其他被征服地区的各族,实行了改编,分别编入契丹的八部管辖,称为“新八部”,统归北、南相府管辖。北、南相府,就是著名的北、南面官制。辽国在辽本土汉人聚集地及其本土以外的新征服的地区,像燕、云地区,辽国采取“因俗而制”的治国方针,在中央设置了“以国制待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北、南面官制。我们熟悉的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的萧峰被辽帝耶律洪基封为南院大王,统帅南京,就是南面官。
 思归|辽国统治者用什么手段让数十万汉人在契丹生活而不复思归?
文章插图
思归|辽国统治者用什么手段让数十万汉人在契丹生活而不复思归?】图:《天龙八部》南院大王剧照
南面官指是辽国为了统治本土已经本土之外新征服地区的汉人而制定的特殊官制,其职掌是“治汉人州县、租赋、兵马之事。”这种官制的设立,是辽国因俗而治统治方针的集中体现。早在辽太祖初年,便依照中原唐朝的制度,在中央设置了“汉儿司”,以著名的汉字政治家“韩知古总知儿汉儿司事,掌汉人兵马之政”,并具体负责安置汉人流入人口等事宜。这是辽国统治者实行以汉人制汉人政策的开端。及至辽国攻取燕、云地区之后,正式设立了南面官,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整套治理汉人、汉地区的机构。包括三省,六部,台院,节度,观察,县令等。
 思归|辽国统治者用什么手段让数十万汉人在契丹生活而不复思归?
文章插图
图:辽百姓生活图
其次,就是当时的社会环境。自唐末五代以来,由于中原地区战乱不断等因素,数十万的中原汉人和渤海人先后迁入契丹本土。这些迁入的中原汉人和渤海人,大都是农业人口,擅长农业生产。这些农业人口的涌入,直接怼契丹社会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辽国统治者深知此事对契丹社会的进步乃至对于辽国统治的巩固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因此采取了一种审慎的态度进行了合理的安置,就是在不改变其原有的生活、生产方式的前提下,基本上按照他们原来的属籍以州县的形式分别编制,令其营建城郭村邑以居,耕垦种植以食。同时,在此基础上,设官制管理,奖励垦荒,征收赋税。通过这种做法,让饱受战乱之苦而流亡异国他乡的农耕居民,仍旧能与侥幸存留下来的亲人和同乡聚处在一起,州县不改,风俗入故,农耕生活照常,社会环境又相对安定。
 思归|辽国统治者用什么手段让数十万汉人在契丹生活而不复思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