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历史上,彼此针对的各个王朝互相贬低对方,抬高自己的行为,并不罕见。但像宋辽之间这样,形成关于中华文化正统之争的,却是绝无仅有。
通常情况下,在中原王朝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统治之后,势必要继承前朝的文化正统,成为当然不让的中华正统。而边疆少数民族因为受到中原大一统王朝的压制,无论从实力上,还是从地位上,都是没法争这个正统之位的。
文章插图
偏偏在北宋时期出现了意外,北宋建立以后,中原大一统的王朝基本上算是建立了,可北边辽国却并没有消失,反而更加强大,一直伴随着整个北宋王朝的历史而存在。于是,在大宋和契丹所建立的辽国之间,一场关于中华正统的争论开始了。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不管是建立辽国的契丹人,也就是后来满族的祖先。还是建立大宋的汉人,都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能说一者为主体民族,一者为少数民族,其在华夏民族内部的地位是一致的,都是组成整体的一部分。
但是在北宋时代,契丹毕竟崛起于中原王朝的核心之外,其所奉行的制度,通行的文化,也跟农耕文明主体的中原文化有比较大的差别。按理来说,大宋承前启后,继承中华正统的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宋朝建立后数次北伐,皆无功而返,以燕云十六州为代表的汉人传统势力范围,还在契丹辽国的手中。军事上的羸弱本来就使得大宋在面对契丹辽国时弱势一点,更别提辽国一直积极的推行汉化,尤其是在燕云十六州原本的汉人势力范围内部,施行用汉人治理汉人的方法。
文章插图
《辽史·百官志》记载:
“官分南北,因俗而治,以国制制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你能说在今天东北、北京、甚至河北的一部分由汉人治理的广大地区地区的汉民,他们不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当然也不能。如此,在大宋和大辽之间,一场关于华夏正统地位的论争开始了,固然在这场论争里契丹辽国天然处于弱势地位,但燕云十六州一日不回到大宋,这场交锋就一日没有结局。
因为对方的有些论点,你是根本没办法反驳的。
没办法反驳是现代人的想法,对于生活在大宋朝的文人士大夫们来说,他们当然要义正言辞的驳斥辽国这种说法。否则置天子与何地,置数千年的文明传承于何地?
如果说大宋朝对于自己华夏正统地位的捍卫,是出于军事上打不过之后,保留自己仅有的一点文化上的尊严的话,那么辽国坚持不懈的无理取闹,非要把自己说成是华夏正统,当然也是有原因的。
其中第一个原因就是加强国内统治的向心力。因为辽国一直是以契丹民族为主要的统治阶层,汉人一直被排斥在真正的权力中心之外,实际上大辽内部的局势并不稳定,燕云十六州的汉人百姓们,对于辽国中央政府的向心力一直不足。
文章插图
【 劣势|华夷之辨:北宋与辽的正统之争中,处于劣势的辽国做了哪些努力?】这个时候,抛出正统之争这个话题,一是以此来转移视线,二则用这样的方式团结各民族,增加国家认可程度,稳固自己的统治。
其二,在宋辽这场持续百年的抗衡之中,军事上辽国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要打也真的打不赢。宋国在军事上是守势,但是正要输也输不了。眼看着双方对抗的局面从闪电战变成持久战,消耗战,比拼的东西从单纯的军事能力早就变成了整体的综合国力。
而要提高整体的综合国力,对于宋国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三冗,以及军队战力不强的问题。对于辽国来说,最大的问题是经济不行。可是搞经济偏偏不是契丹贵族所擅长的,所以他们急需各种治理天下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