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西周末年的“共和行政”真相究竟是什么?迄今扑朔迷离,难以定论


先秦时代|西周末年的“共和行政”真相究竟是什么?迄今扑朔迷离,难以定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周天子
了解中国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 , 公元前841年 , 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一年 , 居住在西周首都镐京(又称“宗周” , 今陕西西安一带)城内的“国人”(中小贵族、官僚和自由民等) , 因不堪周厉王暴虐 , 掀起了暴乱 。后世称此事为“国人暴动” 。周厉王仓皇逃窜到彘(今山西临汾霍州市) , 还有一种说法 , 周厉王是被暴动的国人流放到彘的 。总之 , 王位空虚 , 政权暂由大臣周公、召公执掌 , 史称“共和” 。共和元年 , 即公元前841年 , 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直至14年后 , 即公元前828年 , 周厉王死于彘 , 周公、召公尊太子姬静即位 , “共和”结束 。
先秦时代|西周末年的“共和行政”真相究竟是什么?迄今扑朔迷离,难以定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国人暴动
至迟从战国时开始 , “共和”究竟是什么意思 , 已经存在争议 。“共和”的涵义 , 除我们刚才所说的周公、召公联合执政说外 , 又陆续出现了共伯和(受封在“共”地的贵族 , 爵位是周代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中的伯爵 , 名“和”)执政 , 以及周公、召公联合共伯和执政等不同的说法 。究竟哪种说法 , 才符合或接近历史的真相?
一、“共和”就是周公、召公联合执政?
“共和”一词 , 最早见于《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召公、周公二相行政 , 号曰‘共和’ 。”司马迁用不容置疑的措辞表明:“共和”就是召公、周公共同执政 。此后 , 三国吴韦昭、西晋杜预、北宋司马光等 , 都支持司马迁的说法 。
司马迁所说的周公、召公是谁呢?了解西周历史的朋友都知道 , 西周初统治集团中 , 有两位位尊权高的贵族周公姬旦、召公姬奭 。可是 , 他们是西周初人 , 距共和元年 , 已有200多年 。有人难免会有疑问:他们怎么能活这么多年呢?
先秦时代|西周末年的“共和行政”真相究竟是什么?迄今扑朔迷离,难以定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汉武大帝》中的司马迁
其实 , 这是这些朋友不熟悉西周“世卿世禄”体制的缘故 。西周时 , 贵族的官、爵、封地 , 皆可由子孙世袭 。姬旦、姬奭的后世嫡系子孙 , 可世袭周公、召公的爵号 。共和年间的“周公” , 诸史书都记载是周定公 。但无论在传世文献 , 还是在青铜铭文、竹简中 , 均无其事迹详载 。因此 , 文献记载的周定公 , 可能是虚构出来的人物 。
西周厉、宣之际 , 中枢倒确有一位高权重的重臣“召公” , 即召穆公召虎 。在中学语文课本上学过的《召公谏厉王弭谤》 , 那位说出警世名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召公 , 就是这个召穆公召虎 。
二、“共和”就是“共伯和”?
不过 , 司马迁在坚持周公、召公联合执政为“共和”的同时 , 还使用了“大臣共和行政”等措辞 , 来描述这一事件或进程 。这句话的涵义相当模糊 , 它既可作为周、召二公共同执政的代名词 , 也可以被理解成一个人名 , 即下文我们将要说的“共伯和” 。
西晋武帝咸宁五年(279年) , 汲郡(今河南汲县)一个盗墓贼盗掘了一座战国时的古墓 。他在翻检财物时 , 因携带的火把燃尽 , 于是随手将墓中随葬的一批竹简点燃照明 。后来 , 人们在清理这座墓葬时 , 发现它是战国时期魏襄王(或曰魏安釐王)的墓 。尚未被毁坏的残余竹简 , 经过整理 , 发现是一部记载夏朝到战国魏襄王二十年(前296年)时期历史的编年体史书 。当时人称它作《竹书纪年》 , 或称《汲冢纪年》 。这部史书中 , 也提到了周厉王逃到彘后 , “共伯和” “摄行天子事”的历史 。直到周宣王即位 , “共伯和”才退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