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刻碑也有使点画变方可能 , 但方笔绝非碑刻衍生物 , 而多在毛笔书写时已然存在 。所以 , 王羲之的方笔意识 , 是承传有序的 , 绝非后人摹刻时添加所成 。
王羲之《上虞贴》
方折、圆劲、坚韧、清润 , 笔者以为是构成王书筋骨的基本内容 。
书之筋骨之说 , 导源于人体之美 。而人之气节禀性 , 高迈超脱 , 则谓风骨矣 。王羲之所处时代 , 正是玄学、佛学兴盛之世 。当时文人 , 不满时世纷乱 , 而力避社会 , 隐迹山林 , 寻欢作乐 , 以求超越人生之有限而达到无限——自由之境地 。这种超然物外 , 追求潇洒放浪的精神意旨 , 同样被文人们表现在各自的艺术创作之中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王羲之《游目帖》
王羲之《兰亭集序》 , 从文学角度看便充满了对人世、命运的慨叹 , 书法艺术则不拘成法 , 点画随心所欲 , 结字率意多变 。当然 , 文人骨子里的气节俱在 。观王书手札 , 如《初月帖》、《频有哀祸帖》、《得示帖》等 , 皆落笔风雨 , 不拘一格 , 而点画俱佳 。这种不经意而皆精心的创构 , 正是魏晋文人功力弥深 , 又向往自由、自然的心灵写照 。
对照王羲之作品之中蕴含的文化与美学情愫 , 后人的亦步亦趋则多少有些粗浅与守成 。文人自有追求雅的心态与目标 , 但并非只有温文才能成雅 。文人本性更多属于艺术家 , 而非政治体制下唯命是尊的信士与工具 。故如从温文尔雅的角度看王书手札的奇峻与跳掷则似不能对应 , 尽管王书的奇峻与跳掷之中不乏正气与规则 。
王羲之《上虞贴》
拿赵孟頫手札与王书作比 , 雅似乎更多地站在了赵书一边 。但王书的复杂、微妙与变化 , 赵书不能及 , 王书的自由、率真与超脱 , 赵书不能到 , 此雅所处的层次可以想见 。其实 , 一定程度上 , 甜滑、平正、媚弱或可以看作是趋雅的某种基本形式 。这非唯赵书如是 , 历代学王书中亦不少见 。当然 , 刻板、教条者应予剔除 。
王羲之将魏晋士人高贵而洒脱、中规而放意的风骨完整地表现在他的日常书写中 , 这是书法艺术自觉的极好证明 。今人若不从其形式中蕴含的文化意识去考察与学习 , 而时刻拘泥于一点一画的规则与要求 , 则与王书的境界相去远矣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王羲之《兰亭序》古临本局部
空间感的失落
在《王羲之书法解析》一书中 , 笔者详尽阐释了王书的结构性及空间意识 。笔者以为 , 王羲之对结构形式的敏感及对空间书理的领悟与实践 , 正是其破古开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大凡有创新意识的书法家 , 空间结构往往成为其实验场 。
王书的空间美感 , 主要表现在整体架构的形式意味 , 即其章法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 , 而完全不同于后世有些学王书家千篇一律的“抄写”方式 。这种有意味形式首先落实在单字上 。以《集王圣教序》、《兰亭序》为例 , 一方面 , 字极具规模意识 , 即点画、间架楷则森严 , 正气凛然;另一方面 , 通过某些点画的倾侧、挪让、断连、伸缩、并合等方法 , 将“奇”注入“正”之中 。如《集王圣教序》正文首字“盖” , 通过第二横、第三横画的欹侧(尤第三横)将字挑活 , 一方面使字中四横画写法各各不同 , 同时 , 正由于第三横画的上倾 , 使结字打破了平匀 。再如《兰亭序》首字“永” , 左边横、撇画的紧靠及右边撇、捺画的分开 , 使字本来极易平均化的间架一下子产生了疏密感 , 又通过左横上倾幅度加大及右捺重心的下沉产生平衡 。这种出奇入正的手法正是王书结构的别致处 。《兰亭序》数百字及《集王圣教序》数千字 , 几乎每字都可举出这种变化的手法 , 可见王羲之求奇、求变心理之深刻 。
- 书法字画|任城非遗:传拓技艺
- 书法字画|好书法都是随便写的,不信你看!
- 荆轲|中国古代5大著名刺客,荆轲,聂政,要离,你还知道谁?
- 古代|北宋“学霸”沈括,到底是何方“神圣”?古代科学巨人
- 造假|揭秘:字画做旧、造假的那些疯狂
- 度数|古人能“千杯不醉”,是酒量好,还是酒度数低?网友:想回到古代
- 培训|书法被列入艺术特长加分项,书法培训市场火热
- 书法学统考|速看!2021年书法专业统考模拟考试试题曝光......
- 俗语|俗语“色是刮骨刀”,下半句比其还精辟,男人更应当牢记
- 如今|中国“最惨”的皇陵,如今沦为庄稼地!连盗墓贼和专家都嫌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