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值得尊敬的无私教育家――武训

清朝|值得尊敬的无私教育家――武训】清朝光绪年间的一天 , 山东堂邑县的一个大户人家的门口来了一位衣衫褴褛、形貌丑陋的年轻乞丐 。这个乞丐时而唱着乞讨的段子 , 时而装扮成猪狗的模样 , 时而又学驴叫 。由于表演技艺不怎么娴熟 , 引得众人一阵阵哄笑 。而他丝毫不以为意 , 用沙哑的嗓子唱道:“我乞讨 , 我积钱 , 修个义学为贫寒 。”旁观众人中有识得此丐的 , 纷纷摇头 , “乞丐还想兴修义学 , 这不是痴人说梦么?”
清朝|值得尊敬的无私教育家――武训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不是武侠小说里的情节 , 这个乞丐也不是洪七公这样的世外高人 。他的名字叫武训 , 他是当时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乞丐 。然而这个平凡的乞丐 , 却以一番最不平凡的作为 , 名垂青史而为后人称扬 。在中国历史上 , 以乞丐身份载入正史的 , 大概只有武训先生了 。武训的事迹对中国近代的文化界和教育界影响甚巨 。而在他死后五十多年后 , 因他而起的那一场狂卷中国知识界的暴风骤雨 , 更会令人感叹历史风云的诡谲无常 。
武训是清末堂邑县武庄(今属冠县)人 , 生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 。武训原本没有正式名字 , 他和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 , 都是那种“穷得连名字都没有”的贫民 。因在家族同辈兄弟中排行第七 , 故名武七 。武训这个名字实际上是个赐名 , 在他老年时 , 朝廷为嘉奖他的兴学义举而给他取名为“训” , 以示朝廷对他创办义学来训导贫苦学生的支持和鼓励 。
武七自小家境贫苦 , 7岁丧父 , 随母亲乞讨为生 。每次随母亲路过学堂的时候 , 幼小的武七都要驻足良久 , 他总是为里面的朗朗读书声深深吸引 。然而在当时 , 就武七的家庭条件 , 上学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而已 。14岁后 , 武七多次到大户人家当佣工 , 经常受到欺侮 。辛辛苦苦干完三年 , 到了领工钱的时候 , 大户人家伪造了一本假帐 , 欺武七不识字 , 谎称所有工钱早已支度完毕 。武七据理争辩 , 却被诬为“讹赖” , 并遭到家丁的毒打 。气得他口吐白沫 , 大病一场 , 在破庙里一连三天不食不语 。思量之余 , 武七方悟以往受尽欺辱 , 皆因吃了不识字的亏 。他又想 , 周围象他这样的穷人还有很多 , 如果不念书 , 穷人永远没有出路 。于是他萌发了兴办义学的念头 。
穷且益坚 , 不堕青云之志 。一旦建立了自己的目标 , 武七便以贯穿其一生的苦行和执着来实现这个目标 。自古以来 , 学堂除了官办 , 就是民间殷实人家集资兴办 。以赤贫之身而兴义学之举 , 旷古未闻 , 其难度可想而知 。一个乞丐 , 不图名 , 不为利 , 抱有这样的大志 , 固然值得佩服 , 然而 , 这个志向对他来说是不是过于“远大”?可以实现么?
咸丰九年(1859) , 21岁的武七开始着手实施他的“伟大”计划 , 到各地去行乞集资 。他头发脏乱 , 面目污黑 , 烂衣遮体 , 但却很快乐 , 一边走一边唱着自己编的歌谣 , 四处乞讨 , “边乞边佣” 。几年下来 , 这个苦并快乐着的乞丐 , 足迹所至 , 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 。每次讨得较好得衣物和饭食 , 他就设法卖掉换钱 。而自己则象一个苦行僧一样 , 只吃最粗劣的食物 , 边吃还边唱:“吃杂物 , 能当饭 , 省钱修个义学院 。” 。他有时还象个江湖杂耍艺人一样表演锥刺身、刀破头、扛大鼎等节目 , 甚至吃毛虫蛇蝎、吞石头瓦砾 , 以取赏钱 。他还将自己的辫子剪掉 , 只在额角上留一小辫 , 装扮成戏里的小丑模样 , 以获得别人的施舍 。武七白天乞讨 , 晚上纺线绩麻 , 边做活边唱:“拾线头 , 缠线蛋 , 一心修个义学院;缠线蛋 , 接线头 , 修个义学不犯愁 。”在农忙时还经常给富人打短工 , 并随时编出各种歌谣唱给众人听 。另外 , 他还为人做媒红 , 当信史 , 以获谢礼和佣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