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值至上还是无意为之,早期日本甲胄为何要制成盒子状?( 二 )


不得不承认 , “栴檀板”与“鸠尾板”的运用 , 的确是可以更好地对战士起到保护作用 。可是更多沉重、坚硬部件的加入 , 无疑会让铠甲的灵活性更差 , 而只能受限于四棱形的样式 。
颜值至上还是无意为之,早期日本甲胄为何要制成盒子状?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3、还未完全褪去上一代产品的印记
回顾早期日本甲胄的发展历史 , 在大铠之前 , 是所谓的挂甲 。而挂甲 , 是指用绳索穿连并且层叠甲片 , 下面的甲片覆盖上一片的底端 , 从而形成下层宽于上层的铠甲样式 。可以窥见 , 挂甲实则是以一种两档铠甲 , 即是由前后两部分构成的 。
盒子形制的日本甲胄 , 在形成的时候必然无法立马脱下其“祖先”的印记 , 而呈现一种慢慢过度的样式 , 即从两档过渡而来 , 称为四棱的形制 。这也是符合服饰发展的规律的 。
二、早期日本甲胄:贵族的私有物品
当看到早期日本盒型甲胄大铠的时候 , 或许第一眼即被它们精致的样式所惊叹 。再而却开始深深地怀疑其实用性了 。
综合上面所说的几个要素 , 我们不免深深怀疑 , 如此沉重的铠甲 , 实用性如此之差 , 在战场上根本无法很好地运用 。那为什么盒型甲胄在历史上存在了较长的时间没有被淘汰 , 并且没有改变其盒型形制呢?
1、如此沉重的盒型甲胄 , 为什么还要保存其形制呢?
这样沉重的大铠 , 在当时也是出了名的 。有史料记载 , 一套完整大铠的重量超过30公斤的重量 。据说日本著名德川家族的德川家光 , 也曾经抱怨过身着大铠太过沉重 。
而早期日本甲胄大铠的缺点 , 也是昭然若揭 。大铠的主要缺点在于 , 其刚性太强而缺少柔韧度的盒状结构 , 在一定程度上无疑限制了武士下马作战时候的活动能力 。大铠的设计较为古老 , 设计款式、技术也不太成熟 , 以至于穿戴者的肩膀几乎要负担所有的重量 , 这更加不利于战场作战了 。
颜值至上还是无意为之,早期日本甲胄为何要制成盒子状?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可是 , 值得注意的是 , 大铠这样的设计其实是适合于当时的日本古代战争形式的 , 即以骑马武士作为战争的主体 , 而将弓箭作为主战武器之一 。
颜值至上还是无意为之,早期日本甲胄为何要制成盒子状?】作为骑兵 , 在马上作战 , 遇到需要下马的场合相对较少 , 不需要特意考虑适合在陆地上作战的铠甲 。而早期日本甲胄大铠 , 其独特的装饰物如“栴檀板”与“鸠尾板” , 无疑是适合骑兵使用弓箭进行进攻的 。
再而 , 你可能会对盒型铠甲对即是骑马作战的战士来说 , 也是一种束缚 , 盒型的铠甲在马上也不会感到有多舒服 。
这里又需要展示早期日本甲胄大铠的另外一个有用的设计 , 大铠的下方是类似裙状的四面下摆 。沉重的铠甲对行动有一定阻碍 , 而这样的下摆本也是为了方便武士骑马所设计 , 能更好地运用于实际的作战之中 。
可见 , 早期日本甲胄大铠 , 的的确确是为了应对弓箭战斗而设计的 , 并且的的确确具有弓箭战斗需要具备的基本的形制 。令人惊奇的是 , 当时的工匠在制作的时候 , 并非没有考虑到甲胄大铠太过沉重的因素 , 他们也竭尽全力地进行改造和修改 。
在甲胄大铠上可见他们的良苦用心:甲胄大铠的主体部分 , 实则是由皮革或者铁制的小札使用丝绸或者皮制编织带编制而成 。箱式结构确实使大铠重量过重 , 因此只有保护关键位置的部分才会用铁制小札编成 , 其余部分一律采用革制小札 。
由此在保证了其较高的防护力的同时 , 又尽可能地减轻铠甲本身的重量负担 , 进而更好地运用于实际的战场中去 。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一点 , 却往往被我们忽视 , 那就是:早期日本甲胄大铠 , 其实只是贵族的私有物品罢了 。在制作数量上 , 根本达不到士兵人手一件的基本要求 , 而只能先满足贵族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