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值至上还是无意为之,早期日本甲胄为何要制成盒子状?
在中国经典影视作品中 , 占有一席重要地位的央视《三国演义》 , 因其真实还原原著小说 , 剧情节奏的适宜 , 道具服饰贴合真实历史 , 而被大众一致认为是一部经典的影视佳作 。
可细心的观众在其中发现了一个存在问题的细节:剧中给曹操和周瑜的头盔上加了锹形 , 给他们套上阵羽织 , 或者胸前也垂两块板 。或许是制片方为了展现更美观的效果 , 但是却一定有悖于真实的中国历史 , 因为这一服饰特征 , 实则为早期日本甲胄的样式 。自此引起了小范围的“甲胄”讨论潮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许多喜欢日本甲胄的爱好者们 , 在欣赏日本独特大和民族的服饰的同时 , 也为甲胄四棱的形状而感到困惑 。
日本甲胄可以相当于中国古代的盔甲 , 可中国的盔甲 , 总体上是十分熨帖士兵战士的 , 而早期日本甲胄却做成了像盒子一样的款式 , 让人感到十分疑惑 。是因为好看 , 还是只是无意为之?早期日本甲胄 , 为什么会要做成盒子一样的形制呢?
一、话说甲胄:大铠才是我的真名
广义上所说的日本甲胄 , 其实就是日本盔甲 。日本甲胄的发展历史 , 可谓是源远流长 , 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期 , 上古时期~平安时代前期(—10世纪);第二期 , 平安中期~鎌仓时代(11—13世纪);第三期 , 南北朝~室町时代(13—16世纪);第四期 , 战国~桃山时代(16—17世纪) 。
第一时期因受制于当时的生产力条件 , 主要以短甲、挂甲等形制简单朴素的甲胄为主 。而短甲、挂甲等与那些像盒子状的甲胄不同 , 它们与中国的盔甲更为相似 , 也没有那么明显地呈现四棱的形制 。
那些像盒子一样的早期日本甲胄 , 实则是第二时期 , 也就是平安中期~鎌仓时代(11—13世纪)时候的产物 。而方形日本甲胄 , 有着它属于自己的名字:大铠 。
1、制作材料坚硬 , 只能形成板状结构
在一般人的认识看来 , 早期日本的铠甲 , 限于金属材料的稀缺 , 应该完全是由竹木制成的 。然而 , 真实情况与大众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 那就是——大铠实际上并不是完全由竹木制成的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创造伊始 , 为了更好地强化大铠的防护能力 , 其中在重点部位运用了铁制的材料 。可能你会对此感到疑惑 , 为什么在早期如此重视铁的时期 , 日本会不惜成本 , 运用铁制的材料入大铠中呢?
答案就是 , 大铠在早期日本只有身为贵族的将士才能使用 。因此 , 大铠在早期日本并不是一种广泛运用的军事装备 , 制作的数量比较少 , 铁制材料的运用也不会很多 。
铁制材料固然坚硬 , 防护效果的确因此大大提升了 。但是铁的延展性并没有那么好 , 竹子的延展性也不是很好 , 这导致做出的大铠十分坚硬 , 不宜弯折 。
再加上早期制造盔甲的技术水平受限 , 片甲状的设计没有大规模地运用进大铠之中 , 这进一步导致大铠的成品结构平面化 , 看起来像一块板砖 , 可弯曲度极差 。因此不得不采用四棱状的形状设计 , 来让战士上半身能完全被铠甲包裹住 。
2、装饰虽实用美观 , 但却带来了更加沉重的负担
除了上文提到的竹子和铁制材料 , 是构成早期日本甲胄大铠的基本材料 , 皮革、麻绳等装饰也运用其中 。大铠的主体部分 , 是由皮革或者铁制的小札 , 使用丝绸或者皮制编织带编制而成的 。
大铠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 , 在胸口位置安装的“栴檀板”与“鸠尾板” 。较为宽大的“栴檀板”在右胸上 , 一般采用甲片外露的样式 。
而较为短小的“鸠尾板”则多数采用类似于弦走韦的样式 , 这两片板的材料主要为铁 , 牛皮和鹿皮 。这两片甲板的顶端与主体相连 , 鸠尾板用于在射箭的时候为左胸口提供保护 , 而栴檀板则用于在右手挥舞武器的时候保护右胸 。
- 武侠|鲁智深武松没有动手除掉梁山七个恶人,是打不过,还是打不得?
- 度数|古人能“千杯不醉”,是酒量好,还是酒度数低?网友:想回到古代
- 服饰|明代官员服饰独具传统特色,其中一项还是专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大佬|看过《悉尼往事》,追过《慈悲城》,还是被初这部黑道大佬文圈死
- 榫卯|70多个零件组成的橄榄核雕您见过吗?而且还是榫卯结构
- 主角|《大师兄又败了》:无敌系统文,却对颜值90分以上的仙子们无效!
- 白狮子头|纠结金刚选红皮还是黄皮?其实你根本就不会区分!
- 经济繁荣|宋朝经济繁荣的内在洞里究竟为何?来自于政治,还是人民
- 文玩|别听忽悠,不管什么文玩,产地这个事儿还是自己拿主意!
- 外交|宋朝的经济是如何走向繁荣的?凭借外交,还是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