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闱逸事|信王选妃不只选了周氏,还有另外两女一同入侍朱由检于潜邸( 五 )


针对同一事件 , 也就一后二妃三个人 , 若是这个群体中一个人搞错 , 出现笔误在所难免 , 可是整个东林党人都搞错的话 , 那就不是故事了 , 而是事故了!难道不觉得奇怪吗?回到之前 , 凡是涉及田、袁两人 , 往往先说袁氏 , 再从中带及田氏 。好奇的是 , 为什么单说袁氏跟田氏是一起入选 , 而从不说田氏跟袁氏一起入宫?两者虽然都是说田袁两人一起入选 , 可其中大有深意 , 内在涵义却是不同 。为什么这么说呢 , 这取决于田袁两人的知名度 。
宫闱逸事|信王选妃不只选了周氏,还有另外两女一同入侍朱由检于潜邸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明末东林党写史者故意混肴田袁两人
田氏是朱由检爱妃 , 说宠冠后宫一点也不为过 , 从崇祯亲自为她居住的宫殿 , 更名为承乾宫 , 到共育四子 , 五皇子更是受朱由检绝爱 , 晋升皇贵妃 , 距离皇后仅一步之遥 , 怕她等不及见不到 , 便提前举行皇四子封永王礼 , 她死后给予最隆重的礼遇 , 她的画像还跟崇祯的曾祖母李太后、生母刘太后一起挂在京师长椿寺 , 享受万民香火 。正是由于皇贵妃田氏的受宠 , 地位之超然 , 关于她的信息会频繁出现在礼仪性公文上 , 或许是最公开、最多的 。比如 , 她的闺名秀英就流传了下来 , 《北游录》:“(明思宗)贵妃田氏 , 名秀英 。”连贵为皇后的周氏都没有史料记载其详名 。
因此 , 田秀英参加天启年间信王选妃 , 名列前二入选信王府邸一事 , 怕是有很多人知道 , 就算东林党人有心想淹没这一事实 , 恐怕也没那么容易 。这里要提一点的是 , 参与修纂《明史》的毛奇龄 , 仅过了八年 , 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就寻假归不复出 。官方给出的原因是两膝肿胀 , 关节僵硬 , 辞职归隐 。实际上 , 毛奇龄此后一直居杭州竹竿巷兄长万龄家 , 专心著述 , 长达近二十年 。修史同僚有分歧 , 简单粗暴掩盖行不通
我这里不妨大胆假设一下 , 恐怕是跟崇祯一后二妃的记载有关 , 东林党人内部应是也有过争议 , 有人提议用汪楫、金日升的说法 , 获得了大部分人的支持 , 而毛奇龄则坚持己见 , 觉得做人还是要有所底线 , 不惜以拍屁股走人要挟 , 由于有了分歧 , 观念上也不尽一致 , 他最终选择退出 , 于是大家不欢而散 。或许是受到毛奇龄的影响、提醒 , 东林党人改变了修史策略 , 不再执着于明面上的过度遮掩 , 反而采取更为高超隐蔽的手段 , 渐进式地对内容进行渗透改编 , 企图达到混肴是非的目的 , 毕竟他们也还是要面子的 。
宫闱逸事|信王选妃不只选了周氏,还有另外两女一同入侍朱由检于潜邸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田秀英受宠 , 名气相对大些
既然从田秀英身上不好再多做文章 , 那就从跟她一起选入的袁氏身上动手脚 。相对于田秀英的高知名度 , 袁氏相去甚远 。《思陵典礼记》记载:“上初幸妃宫 , 谓之铺宫 。田已立为贵妃 , 袁乃铺宫 , 相去七八年 。”这说明袁氏相当不受崇祯待见 , 过了七八年 , 崇祯才去袁氏那里光顾 , 这个不知是否准确 , 若是真的 , 那就真是太过于匪夷所思了 。由此可见 , 袁氏在外人看来 , 怕是有不少人还真不知道有这号人物 。
修史的东林党人要的就是这个 , 利用大多数人对袁氏的不了解 , 借用袁氏说事 , 再将她和田氏捆绑 , 这就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认知上的混肴 , 给人以原来田氏跟那个袁氏一样的感觉 , 瞬间就将田氏这个人拉低到袁氏的档次 , 尤其是针对那些原本并不很了解田氏的人 , 相当凑效!而手握修纂《明史》大权的东林党人 , 绝不满足于此 , 更是对田袁两人信息张冠李戴、偷梁换柱和颠三倒四 , 更加让不知情的人如坠云里雾里 , 看不清真相 , 只能一味相信接受他们所给的东西 , 这样就神不知鬼不觉地达到了他们混肴是非的目的 , 而不可告人的真相却被淹没了 , 永远没有重见天日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