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出《明史》是清朝所修纂 , 清朝曾为明朝的死对头 , 后又取而代之 , 对明朝极尽贬低丑化之能事 , 篡改的面目全非 。因此 , 《明史》足不可信 , 尤其是有关明末的记载 , 更是不能采信 。的确 , 《明史》存在很大问题 , 其可信度不高 。但是 , 参与《明史》修纂的大多是明末东林党人 。所以 , 《明史》也是他们的史观 , 以东林党人的利益至上 , 选取哪些史料文献 , 他们有很大话语权 , 对他们不利的自然是能不记载就不记载 , 实在回避不了的 , 也尽量推卸到别人头上 , 大搞张冠李戴、偷梁换柱、颠三倒四之举 , 这在《明史》很常见 。比如 , “岁元日 , 寒甚 , 田妃来朝 , ……而袁贵妃之朝也 , ……田妃闻而大恨 , 向帝泣 。”此时应为崇祯十三年(1640) , 而田氏已经是贵妃 , 袁氏只不过是淑妃(崇祯十四年春 , 田氏晋升皇贵妃 , 袁氏晋升贵妃) , 这里却故意将袁氏身份拔高、贬低田氏 , 以达到混肴视听的不可告人目的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田氏先封为礼妃 , 后晋升贵妃、皇贵妃
毛奇龄的《胜朝彤史拾遗记》中 , 有跟《明史·后妃》里一致的记载 。毛奇龄倾向东林党人 , 康熙十八年(1679)充明史馆纂修官 , 不知道是《明史》抄他的 , 还是他在编纂时 , 掌握了很多史料 , 将他认为“靠谱”的编成一册 , 记录在《胜朝彤史拾遗记》 。他在《胜朝彤史拾遗记》中 , “周后之选 , 昭妃赞成之 , 以是也 。”更加强调了周氏选上信王妃得益于刘昭妃的力挺 。
另一名参与修纂《明史》的汪楫 , 跟东林党人士交往密切 , 他能够由一个小小的淮安赣榆县教谕 , 在两年后 , 也就是康熙十八年(1679)授翰林院检讨 , 纂修明史 , 离不开朝中东林党人的提携 。他编著了一部记载明崇祯朝史事的编年体史书 , 即《崇祯长编》 。《崇祯长编》记载:“崇祯元年二月 , 乙未 , 敕谕天下朝觐官命选两宫于诸王馆 。” , 又“崇祯元年四月 , 册礼妃田氏、淑妃袁氏 , 遣伯张庆臻、刘天锡持节 , 大学士李国木普(该字为左边木字旁 , 右边为普)、来宗道各行礼 。”
同是一起入召修纂《明史》 , 跟东林党人关系又密切 , 毛奇龄和汪楫两人的观点却针锋相对 , 相互矛盾 。按照《崇祯长编》的说法 , 倾向于田氏、袁氏是朱由检继位登基后选入的 , 需要注意的是 , 这个说法并不完全等同于田、袁两人 , 就是崇祯元年命选东西两宫时入选的 , 这个容我稍后详说 。崇祯元年有旨选妃?官史却找不到一丝痕迹
汪楫所著中说法 , 从明代金日升所著的《颂天胪笔》可以得到印证 。该书记载了毅宗登基后选东西两宫的谕旨“圣谕礼部 , 朕选东西两宫 , 尔礼部传行五城 , 于各该地方访举并及女子十四至十六岁容貌清端、德性贤淑者……”不过 , 《颂天胪笔》偏向性明显 , 站在东林党立场上 , 记录明末党争的重要史料 。主要记载明毅宗朱由检关于清除魏忠贤集团所下的谕旨 , 东林党人这一时期的相关奏折 , 以及高攀龙、叶向高、赵南星等著名东林人物的事迹 。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 , 该圣谕内容是下达礼部的 , 皇室选婚由礼部主持实行 。如《天启实录》记载:“天启五年十一月十二日丁巳 , 上谕礼部:朕弟信王年已长成 , 理宜婚配 。尔礼部……”正常来讲 , 《颂天胪笔》记录该内容应注明其来源为礼部接到 , 而此处却是文书房传出 , 竟然不是礼部接到!难道皇帝选婚这么大的事情 , 礼部没有接到旨意?需知文书房是内廷官署 , 掌收进章奏题本 , 发下圣旨御批 , 人员都是太监 。莫不成崇祯皇帝选东西两宫还是见不得人的事 , 都不用礼部主持参与 , 光靠一群太监偷偷摸摸就搞完了?这开什么玩笑!
- 宫闱逸事|丫鬟上位成功却还得伺候主子的“典范”,颂芝终究只配是一名棋子
- 宫闱逸事|此女乃一代传奇,舅舅是皇帝,丈夫是开国皇帝,儿子是千古一帝
- 宫闱逸事|为何说辽国萧太后残忍又专情?杀死亲姐姐,下嫁权臣韩德让
- 宫闱逸事|年龄最小的皇后,当遍皇后、皇太后和太皇太后,姨妈要叫自己奶奶
- 宫闱逸事|王娡是农妇,还生过孩子,为何能入宫成为皇后?专家:抓住了机会
- 宫闱逸事|康熙原配和乾隆原配,为何能得到他们一生宠爱?都有一个相同原因
- 宫闱逸事|康熙后宫的女子,连续为康熙生下3个儿子,雍正与乾隆都封她为妃
- 宫闱逸事|朱元璋与马皇后,封建时期真正的爱情,至今令人羡慕
- 宫闱逸事|大辽皇后述律平,堪称一代英雌,她真的断腕了吗?
- 宫闱逸事|慈禧太后,与她的八大绯闻男友,最有名的居然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