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对圆明园古建筑的再认识( 五 )


我们还发现 , 中国建筑对欧洲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建筑 , 美国观念史学家洛夫乔伊说:“中国园林是欧洲浪漫主义的起源之一 , 它推动和促成了浪漫主义的转向 。”
古建筑的想象力
法国大文豪雨果(Victor Hugo)说:“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
中国古人确实特别有想象力 , 冲破各种阶段的束缚不断发展 。我们的建筑史上 , 就有许多超乎人类想象的东西 。
比如说古代的修桥 。泉州的洛阳桥是一座跨海峡的桥 , 那个地方特别难修桥 , 因为地表是沙 , 桥基立不住 , 北宋著名书法家蔡襄任泉州太守时说牡蛎粘在海船上很结实 , 是不是可以把牡蛎种在石头上?这就是著名的“蛎房固基法” , 石头边儿上种了牡蛎不断长 , 整个地基打了一大条 , 都是很结实的石头 , 石头上砌一层一层的桥墩 。比如赵州桥 , 桥很长 , 搭在河床上时 , 伸出很长 , 伸展的两端就开了小窗 , 这样发洪水时 , 水流可以从中间的洞和两旁的小窗走 , 一下子分散了水流对桥的压力 , 桥就比较结实耐用 。这种敞肩券的拱桥 , 中国人采用要比世界其他地方早600年 , 在建筑史上来说是很出色的 。
再比如天坛 ,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它会发现一个特点 , 它让人感觉自己比什么都高 , 似乎可以跟天直接对话 。原来这个坛筑起来时 , 周围所有的东西都要比这个坛低 。南边是圜丘 , 圜丘坛的围墙比它低许多 , 人站在圜丘坛上觉得自己确实离天近一些 。北边的祈年殿也是周围的东西都比它矮 。通往祈年殿的路是直的 , 但路旁的地面是大斜坡 , 皇帝走在这条路上去祈年殿时 , 有一种心情 , 我要祈拜五谷丰登 , 跟天神对话 , 越走越接近天神 。祈年殿附近的树种植在斜坡上 , 越走近祈年殿 , 树显得越来越矮 , 让人觉得越来越接近树梢 , 这也是古人很有想象力的创造 。
由此来说 , 中国建筑史研究起来 , 许多地方值得我们重新思考 , 我们能够想到的 , 不仅仅是某个建筑物什么形状、里面有什么东西 , 而是想到更多背后的东西 。因此和园林中一个个具体的实体建筑相比 , 圆明园的文化价值更值得重视 , 这些文化价值使我们有许多新的认识 。
我们跟随梁思成先生研究《营造法式》 , 发现《营造法式》的作者李诫本身就是非常超前的人 , 他把工料定额的管理手册变成技术做法制度的书 , 用来指导设计和施工 。一般的古人编书先看看古代文献有什么东西 , 然后把文献拿来集成一下就算了 , 可是《营造法式》的作者当时找全国各地的工匠给他讲他们掌握的技术 , 结果这技术一总结就写了3000多条 , 而考究其他经史群书后只挑出来300多条 。像他这种编法式的创作 , 在当时也是一种超前的做法 , 跟他以前的官员很不一样 , 他非常具有想象力 。而且这本书的特点是“有定法而无定式” , 告诉你方法 , 但是你不是遵循我给你的“式”就够了 , 你要在这个“式”的条件下自己发挥发展 。《营造法式》有这样一段话:“……取其轮奂鲜丽 , 如组绣华锦之纹尔 。至于穷要妙夺生意 , 则谓之‘画’ 。其用色之制 , 随其所写 , 或浅或深 , 或轻或重 , 千变万化 , 任其自然 。”这里是讲 , 画彩画的目标是画出来最好像锦缎上的花纹那么漂亮 , 但又说要根据具体情况发挥 , 或深或浅 , 或轻或重 , 任其自然 , 要放开 , 不要受法式的拘谨 , 可以自由地画 。
中国建筑史里的东西 , 有营养的很多 。中国古人的想象力非常丰富 , 取得了了不起的领先世界的成就 。了解古人的想象力 , 为现代建设提供借鉴 , 正是中国建筑史研究的意义所在 。
(本版讲座资料及照片由人文清华讲坛提供)
圆明园|对圆明园古建筑的再认识】《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07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