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对圆明园古建筑的再认识

对圆明园古建筑的再认识
演讲人:郭黛姮 演讲地点: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 演讲时间:二○二○年十月
圆明园|对圆明园古建筑的再认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郭黛姮 建筑史学家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 。现任北京圆明园研究会会长 , 中国紫禁城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师从建筑史大师梁思成先生 , 自20世纪60年代起从事古代建筑史的学术研究工作 , 曾先后主持维修杭州六和塔 , 保护雷峰古塔遗址的雷峰新塔工程 , 珠海圆明新园设计与建设工程 , 登封少林寺扩建及塔林保护设计 , 北京恭王府保护修缮 , 嵩山历史建筑群申遗保护规划 , 山东威海环翠楼设计与建设 , 洛阳明堂、天堂、应天门设计与建设 , 浙江金华万佛塔公园设计与建设等工程 。同时开辟了利用数字技术复原文化遗产圆明园等项目 。编著有《中国古代建筑史(宋、辽、金、西夏分卷)》《东来第一山——保国寺》《乾隆御品圆明园》等 。
1860年10月 , 也就是160年前 , 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 在大火中被烧毁 。我们不能忘记外国侵略者这种野蛮的行为 。
160年后 , 通过技术复原和各种努力 , 我们得以重新审视圆明园 。今天的讲座主题 , 就是向大家介绍一下相关研究 。
谐奇趣的五彩之谜
西洋楼景区在圆明园长春园北部 。清朝乾隆十二年(1747年)时 , 乾隆皇帝想建筑一组带有喷泉的外国园林 , 于是下旨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和法国传教士蒋友仁(P·Michel Benoist)做设计 。
他们的第一个设计是谐奇趣 , 完成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 。谐奇趣原来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找到了它的铜版画 。从铜版画大体能看出来它中间有三层楼 , 旁边有一些廊子环绕 , 前面有两个小的二层亭子 。后来我们在故宫博物院找到了样式房所绘的平面图 。从这张图我们基本上知道它大体的平面轮廓 。但是它的立面到底是什么样?我们又找到了德国摄影师恩斯特·奥尔末(Ernst Ohlmer)在1873年拍的老照片 。
老照片比铜版画要准确 , 从学建筑的人眼睛里可以看出建筑比例各方面的关系 , 能够知道当年大概的样子 。我们还发现了照片摄影师在他日记里有这么一段话:“这里的装潢……五彩缤纷 , 如彩虹般绚烂……映入你眼中的是装饰物丰富而动人的色彩 , 浸润在北京湛蓝色的天空里 。随着观者移动的脚步和太阳的光影不停变幻 , 建筑物白色大理石的映衬让它们格外醒目 , 倒映在前方的湖面上 , 如同幻影……观者不禁怀疑自己来到了‘一千零一夜’的世界里 。”摄影师怎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在遗址现场仍保有遗物 , 但是找不到相关线索 , 于是我们和圆明园管理处商量 , 进库房看看 。在库房里 , 我们发现有一些琉璃瓦 , 过去也有先辈的研究说这几个房子都是琉璃瓦 , 而且琉璃瓦的颜色有蓝的、黄的 。我们就比较了一下外国巴洛克时期的一些房子 , 它们的色彩基本用在屋顶上 , 比如柏林夏洛腾堡宫和维也纳美泉宫 , 二者屋顶颜色不同 , 但是墙基本是同一色 。可是这两座宫殿给大家的印象绝不是五颜六色 。为什么摄影师说谐奇趣是“五彩缤纷 , 如彩虹般绚烂”呢?后来我们在圆明园库房里找到了一些琉璃构件残片 , 带有中式花纹或西洋花纹 。结果发现老照片上有些花纹线脚跟这个对上了 , 比如有的可以作为女儿墙的栏杆 , 有的是腰线的线角 , 还有墙上镶嵌的花纹装饰 。由此发现 , 感觉老照片上的琉璃块都可以对号入座贴上去 。这些老照片所反映的色彩 , 给了我们一个启示 , 它不是一个纯粹的一般的西洋建筑 , 而是用很多彩色琉璃来装饰的 , 当时郎世宁这些传教士虽然按一般的巴罗克式建筑风格做了设计 , 但是也在琢磨如何让中国人接受巴洛克 , 在这个过程中 , 他们可能就想到把有特点的中国元素加进去 。像这种例子我在其他地方也看到过 , 比如有的在教堂装饰里设计了中国的牡丹花、垂莲柱 , 但是我没想到谐奇趣贴了这么多琉璃 , 让建筑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